《三體》這本科幻小說中有個有趣的概念,叫做“技術爆炸”,主要指智慧生物所擁有的在很長時間内才能實現的科學技術在比原來短得多(有可能遠遠超出原來的幾倍)的時間内以爆炸形式迅速發展的現象。

  在我看來,這并不是隻存在于小說中的天方夜譚的故事,它就是現實。我們在過去200年(甚至還不到200年)裡取得的科技成果比過去幾百萬年中取得的總和還要多的多,并且現在正在以幾何級數的速度在發展。

  在50年前,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知道10年後的生活大概是怎樣的;可是在10年前,你能想象今天的智能手機、微信、共享單車嗎?同樣的道理,你也不能想象10年後這個世界會怎樣。也就是說,時代正在以幾何級數在變化。

阿爾法圍棋打敗了李世石,打敗了柯潔,就是技術爆炸中的一環。

  人類的認知水平是有限的,就像我們無法想象四維空間(不包括時間,純空間上的)一樣,我們也很難理解幾何級數。時代正在以幾何級數在變化,而我們卻很難去感知它,誤以為不過也就是那樣,殊不知,人工智能正在“革”人的命,我們都在風口浪尖上。

  失業,在所難免

  第一個大問題就是失業。很滑稽的是,程序員們創造了人工智能,可是第一個失業的很可能就是他們。因為人工智能自己就可以寫編程了,我們還需要那麼多的程序員嗎?

  人工智能帶來的必将是普遍性的失業。首當其沖的除了程序員,就是那些做着簡單重複性工作的人,像前台人員、流水線上的工作人員、清潔人員等等,還有司機,無人駕駛一定是趨勢,到時候,司機們怎麼辦呢?

  其次,甚至連醫生、律師、會計師這樣的職業也會失業。為什麼呢?這類工作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需要大量的經驗和案例,所以年齡越大這些從業者越吃香,因為他聽過的、經曆過的案例越多,經驗就越多。可是,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再怎麼厲害,也不能記住幾千幾萬個甚至更多的案例,而人工智能就不一樣了。

  美國就有一個案例,有個患者得了疑難雜症,醫生們都束手無策,後來大家說試試AI,死馬當成活馬醫。但是,就在大家把幾千個案例輸進AI後,一個解決方案出現了,按照這個方案治好了那個患者的病。在以後,人工智能可以利用大數據全面檢測你的身體狀況,它會比你、比醫生更了解你自己。

  也許還會說,其實曆史上每次科技革命,一開始看起來是造成了失業,實際上最後是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比如機器代替手工,但是機器也需要人來操作和維護;汽車代替馬車,原來的馬夫也可以變成司機;工業革命讓一些農民失業,但是他們卻可以進城去當工人;制造業沒落了,服務業照樣可以吸收勞動力;等等。

  這個觀點在以前看來沒有錯,可是這次的科技革命卻似乎有點不一樣,這是一次真正用科技代替人的革命。你說機器需要人維護,但如果以後更強大的機器人出現了,沒準它就可以自我維護,就算不能,它也可以讓其他的機器人幫它維護。你說馬夫可以變司機,可是以後根本就不需要司機了。人能做的,人工智能大部分都能做,還做得比人好。

  以後,讓機器操縱機器,讓機器維護機器,這都不是妄言。最後也許仍然離不開人的控制,但是很有可能做這部分工作隻需要少部分的人即可。也就是說,失業還是在所難免。

  當然了,你也許會說這是不是有點誇張了?事情真的會變得這麼嚴重?沒錯,是有這種可能,以上不過是我個人的猜想,未來究竟如何,誰也不知道。

自由意志正在消失

  我們的一切行為和理論假說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說是建立在自由意志的基礎上,舉個最簡單也是最典型的例子,那就是民主制度。為什麼民主制度可行?因為它假設每個人都有自由意志,不會被别人或是金錢權勢所左右,我之所以選擇你當市長、當總統,而是因為我想你當市長、當總統。民國時期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為什麼行不通,也是因為人的自由意志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再比如,經濟也是自由意志為基礎的,所以有個說法叫自由經濟、自由市場,它不準人強買強賣、欺行霸市,就是這個道理。不然,市場經濟怎麼能運行下去?

  可是,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極有可能意味着人的自由意志正在消失。

  什麼意思呢?很簡單,看看你手機網頁上的新聞就行了。手機網頁上放出來的新聞,是随機顯示的嗎?當然不是,它是通過大數據分析你以前看過的新聞,然後挑選出你可能感興趣的,最後放出來。你看到這些新聞的時候,十有八九會點開來看。這樣,你的自由意志是不是削弱了?

  再例如,淘寶、天貓、亞馬遜推薦給你的産品,也是如此,都是你可能買的,這個時候,你點進去,就很有可能買,哪怕暫時還不需要。

  所以說,你看,這到底是你想看/買,還是媒體、商家想你看/買?大多數情況下,都變成了他們制造你的需求,然後你被套路,讓你以為你有這樣的需求,從而去滿足需求,在這整個過程,你的自由意志是不是被削弱了。

  那麼在未來,當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越來越發達,自由意志的基礎可能會奔潰。你在餐廳點餐,它會推薦給你你喜歡的;你用滴滴打車,它會推薦給你你喜歡的;你去做任何事,都是人工智能或大數據給你的選擇。你說你過的生活,是誰創造的呢?難道是自己嗎?你過的可能是一個虛拟出來的生活。

  那時候,你看的新聞其實并不一定是你想看的,你買的東西不一定是自己想買的,你吃的東西不一定是自己想吃的,甚至你選的總統也不是你想選的。例如你本來想選希拉裡,可是人工智能告訴你,你的仇人也選了希拉裡,這個時候,你就轉向選了特朗普。

  也就是說,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在增強你的非理性意志,減弱你的自由意志。這也是人工智能帶給我們的困擾之一,而且這個問題更加值得我們思考。

  但是,大家也别擔心,事情沒有這麼糟糕。我們的生活從整體來看,還是我們創造的。第一,我們的愛好其實是多變的,可能今年我喜歡這個,明年我就喜歡那個了,這個改變人工智能暫時應該還無法預測到。第二,我們都會有膩的心理,東西再好吃,吃多了也隻會産生負效用。物極必反,當看多了某個東西,你反而會不想再看了。

  共産主義的實現

  既然已經開了小小的腦洞,那就讓我們再往前幻想一下未來我們可能發生什麼。

  大部分人失業後,沒有了收入來源,我們還怎麼活呢?可能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就是,機器人創造的價值由人來享受,失業的人可以由國家來養,那個時候,可能真的就實現了共産主義了。(好奇那個時候經濟學會變成什麼樣的理論。)

  第二種情況,就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個人工智能,它可以代替你去工作賺錢,去做家務,而你什麼都不用做了,這也實現了共産主義。

  當然,在這之前,人們必不可少地要先經曆失業的痛苦,不管是由國家來養失業者,還是人人都擁有一個人工智能,都是需要時間,這種陣痛期是在所難免的。但你放心,雖然道路曲折,前途還是光明的。

  但不管是哪種情況,都隻有一個結果,那就是人在本質上除了擁有生命,其他什麼都沒有了。也就是說,那個時候,人們剩下的隻有生命,說白了,就是時間。

  人人都是哲學家

  這就是我的第三個猜想。在未來,人們無須工作,或者說不用通過工作來實現自己的價值,從而擁有了大量的空閑時間,這必将是一個哲學、藝術、文學高度輝煌的時代,還包括宗教。

  在那樣一個每個人窮得隻剩下時間的時代,必定有大量的人會去思考人生從而成為哲學家,去投身繪畫、音樂、電影而成為藝術家(盡管AI已經會寫歌,但是在藝術方面它絕對不會戰勝人類),去寫小說、詩歌、散文而成為文學家。而剩下一部分無所事事的人,要度過漫長的人生(未來每個人活到100歲不是夢想),隻有通過信仰,也就是宗教會崛起,會湧現出各種新的宗教。

  我這裡說的宗教是從廣義來說的,未來要形成一個宗教會很容易,比如你去聽《羅輯思維》,你覺得羅振宇說的對極了,他就會成為“羅輯思維教”的教主,讓你心甘情願地把時間花在他身上。又比如說你愛聽《曉說》,你喜歡高曉松,你覺得他說的好,他也會成為“曉說教”的教主。總之,各種小型宗教會如雨後春筍,隻要有人信你。

  你會說,那這會不會就是人類文明的終點了?人類文明是不是不會發展了?不是的,剛剛其實還漏說了一點,那就是科學和技術還會不斷發展。你以為技術爆炸隻是這三兩百年的事?絕對不會,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一定會進一步促進科學和技術的發展,隻要科學技術還在發展,人類文明就不會有終點。人類技術爆炸還在開始階段,就像宇宙才剛剛大爆炸,接下來會有什麼,誰也無法猜測。

  風險如何應對

  說了這麼多,有痛苦的也有美好的,最後我想說說這裡面的風險。“人工智能威脅論”其實不是沒有道理的,我們想想,在無人駕駛的車上,突然系統被黑客入侵,把你載到河裡,或者朝着大樓撞上去那可怎麼辦?又或者即使沒有黑客,系統發生錯亂,你家裡的機器人有一人喂你吃毒藥或者舉着菜刀砍你怎麼辦?這是很多小說或科幻電影擔憂的地方。

  所以,在阿莫西夫的科幻小說中,有機器人三大定律:

  一 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使人類受到傷害。

  二 除非違背第一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三 除非違背第一及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後來阿莫西夫又加了一條了第零定律:

  零 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整體,或因不作為使人類整體受到傷害。

  可是,這幾條定律真的有用嗎?未來的魅力,真的就隻在于未知,未知代表着一切皆有可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