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5.6
从刚刚看的共同的语言过来,完全是两个世界、两个极端的电影。一个是内容完全陌生的、抽象费解的,一个则是完全熟悉的生活、形而下俗套的。
关于生活:
和母亲、弟弟看的,说白了是邀请陪她看的,借电影的口交流而已,因此别有一番意义。能感受到她心中砰砰作响、连声叹息。
国内新片,又是青年生活,内容及设定上离我很近。同样是刚经历了高考,也面临家庭关系紧张和自己打工赚钱的问题。也是高考失利,但我和母亲对此态度倒是和片中截然相反。
关于作品:
看这片就像卡了根鱼刺,食之难咽,忍着看完,在两星三星徘徊决定两星,看到结尾甚至想打一星。
作品本身属实一般,像是学生拍的三流习作。剧本、台词生硬,选角和表演还好,视听刻意做作、不够成熟,甚至有股让人尴尬的短片/电视剧味。
有一点好想法,但表达太蹩脚。能关注到现实问题是不错的,虽然观察和思考远不够细致深入,作为议题或许还可以。
但毕竟无论社会文化、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都离我很近。私心/个人角度上讲,绝对想打高点以示鼓励,但奈何狗血的剧情和低劣的视听引导/渲染,频频突破审美下限。
离异家庭和友情戏就忍了,还非要插一腿狗血的爱情青春剧的戏码,夜厅、结尾无脑的大团圆浪漫结局令人作呕。实在浮夸狗血…
模板化的、戏剧化(贬义)的设定和情节让人难以信服,但即便如此还是能偶尔不那么精准地击中内心。
ps.偶尔看部烂片也不见得一无是处。这样的片子能获奖,至少给了我创作的勇气和动机,也能激发自信和行动的魄力。
主角像一位好友。
维度 ★(1-10) 备注
思想深度(学术文本价值) C+5.8
个人感受(观众传播价值) B7
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B-6.5
叙事水平(文学价值) C5.6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专业价值) C5.5
简评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评分:A-8.0首先,谈谈标题“1951年的欧洲”。一个时间-1951,标志着战后重建期的末尾,战争的问题已经被转化至次要位置了,无论是罗西里尼——在拍完“战争三部曲”后便将目光移至了新的现实问题——还是其他人都开始从战争的阴霾中离 ...
简评
评分:7.9和奥尔米《米兰心事》、《工作》类似,本片既有着旅行者眼中异域风光的魅力-独属于意大利的街头风情和城市景致,也有着与之对应的人物内心氛围和情感纠葛。精巧严密的情节同纪实性的风格完美融合,戏剧性以难以预料的方式恰到好处地蕴酿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80周年纪念-兼评罗西里尼“战争三部曲”
公众号图文版:https://mp.weixin.qq.com/s/or3Tig9fFd9Zh9GYUITUdA引言赶在今年此时才观看罗西里尼,实在是缘分和命运的安排。一是正好标志着新现实主义运动开山之作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诞辰 ...
三部曲之末《德意志零年》-末日的献祭评分:A-8.3背景-主题-叙事作为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之末,和系列作品前两部略有不同,影片选择以战后德意志民族作为聚焦点-而且不带有任何审判意味,因为不是直接描绘战争和纳粹的暴行,而是仍以一个 ...
全方位深度解析-宗教类型片与《圣弗朗西斯之花》
评分:B7.4中规中矩之作,与早期新现实主义-即便有所延续、并非背离-逐渐分道扬镳。很传统的段落化叙事,故事背景是虚设的,情节的片面的、缺乏层递与关联呼应,人物和事件都因此不真实融贯。(尽管比《黑水仙》这样的好莱坞版类型片要好些)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