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0中规中矩,完成度比较高。不敢说比原作好,至少改完不差。个人认为不见得是张艺谋的最高水准,但是是中国电影的里程碑,更是一部凝缩的中国近现代史。
视听语言不分析了,等二刷再说,角色简单说两句,巩俐依旧在线,那时候葛优真嫩,表演选角大都不错,但姜武和郭涛差点。
看前主要好奇如何把小说中人物的一生凝缩在两个小时里,另外是否有对苦难的宣扬和戏剧化处理。看下来这两个方面都处理得当,比小说更多了些真实感。
虽然不必和原著强行对比,但毕竟小说的威力和影响确实过于强烈了,相比下电影的确后劲和冲击力有所下降,更多是对命运和时代的思考。电影必然要对原作产生更改,由此才能碰撞出火花,我反倒觉得改动可以再大一些。
本身小说就是白描性质,电影则是二次简化和还原,只能选取个中切片,显得深度不足广度有余。简省了许多情节,必然有些地方交代不清:父亲死法,春生之死,皮影戏,养羊,抽血…
对文革则从强烈直接的复述变为含沙射影的、符号化的意识形态反讽。个人觉得用力歪而过度,导演的意图有些明显。由于原作问题,偶然性还是偏多,成也余华败也余华,张艺谋的本事基本到位了,风格也相对收敛。
最显著的改动也是争议焦点在结尾,把原先被命运车轮碾碎的结局改为一个闪动着希望的留白。
结局相对平和,失去了对命运和存在的终极叩问,个人感觉电影这么处理还是妥当的,淡化了悲剧色彩,更凸显历史沧桑感和人性关怀。从彻底的绝望到保留希望的火光,深度和锐度有所削减。(客观因素上,我不认为这是对审查的妥协,而更可能是对电影时长的要求。)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取消了原著的自白视角和画外音,采取客观全知视角叙事,这点比二者兼占的悲情城市高明。但同样是有利有弊,少了原作倒叙这层元叙事的层次,戏剧性、悲剧感和哲思都少了。这不是影像的先天束缚而是导演的选择,否则完全可以像薄荷糖那样以第一人称回溯。当然文字和影像先天差异也起作用,文字符号的两可性允许作者进行冷峻的不可靠叙事和夹杂的哲思,而影像则必须是切实的直观再现,容不得暧昧的距离。但电影中戏剧性的时空跳转更突出历史的沧桑和荒诞,而画面和声音则更进一步还原历史的真实维度。(配乐的反复渲染营造出史诗感;广播背景音则增加其真实性。)
此外,从第一人称到上帝视角的转变顺带从单一人物的谱系学回溯变为对历史群像的书写。福贵有些美化和扁平化。如果说小说中的福贵是被命运车轮碾过的苇草,电影中的则是历史变迁中的一只小舟。前者凸显小人物在历史碾压下的无力感,后者则凸显时代洪流中家庭的韧性。
薄荷糖的辛辣尖锐,悲情城市的朦胧诗意,在这部电影折合为历史的洪流。加上文化背景原因,更能对本片感同身受,遂达到8.6分。但相比霸王别姬欠缺了人物的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内在冲突和戏剧性都淡化了不少,总体来说历史价值大于艺术价值大于现实价值。
(视听技法和主题上大可以挖掘,但这就又回到文本分析上了,暂时省略)
2025.3.7
《活着》-余华还是张艺谋?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全方位深度解析,为何中规中矩?
评分:B-6.8二刷观感依旧非常一般,但已经完全将其把戏看透了。没有见过如此自作聪明、匠气与说教气十足的影片。(本文不企图作为系统性的影评,只是将札记分集整理。)前言:和《红高粱》一样,正好是九个月后在影院重温。依旧是重估的目的。初 ...
简评
B7.5-虽然绝对不算多么精致的杰作-略显单调和平淡了一些,但私心很喜欢,很纯粹的片子,三星半。一个月以来每周找资源都以译制片失败告终。等待了三周以为找到了资源,结果依旧是俄语译制片加英俄字幕,无可忍受。终于看上了繁体中文字幕版-即 ...
大银幕重温再评
B+8.2很不错的作品,有所回味,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但或许是由于其克制吧,总觉得力道稍差。相比《扒手》结构没有那么连贯,也没有直接的内省。相比《都灵之马》则更精巧甚至轻快。选角的形象和十分恰当和典型,表演则简化到甚至有点生硬刻板-尤 ...
吐槽简评-张艺谋何以至此?!
评分:C+前言:克服万千犹豫和困阻来到影院,却不料是一部烂片!失望至极。现在对影片的态度更为清晰也愈发偏激和挑剔了。忍着要吐的心情硬是没挺住,看了四十多分钟果断离场,就当花钱买罪受了。玷污眼睛、浪费时间。(影院不少笑声,看似在国外的 ...
大银幕重温-再评《红高粱》
评分:B+,保持初看的7.6(3.8/5)前言:想当初在老家大棚里拿着pad看的,体验很一般,这次终于在大银幕重温。时隔九个月,对电影的理解果然发生了质变。评析:大银幕上观看,优点和缺点都被清晰地放大。首先是剧作的痕迹比较重。这与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