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杉姐,首发微信公众号《外滩TheBund》

01 王家卫,25年后的一颗糖

今年的情人节,王家卫把《花样年华》重新搬上银幕。

这是《花样年华》时隔25年后的首次重映。

对于导演、电影和影迷,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被备受期待的5分钟加长内容里,2001年的“苏丽珍”和“周慕云”,相识在便利店。

她匆匆跑进他的便利店,交给他一串钥匙,要与现任诀别。

但没过多久,她就反悔,又冲进便利店,拿回了钥匙。

但这串钥匙没能让这个时代的苏丽珍与男友复合,反而让她撞到第三者。

之后的情节,就特别王家卫了。

苏丽珍在便利店疗伤,点了所有的奶油蛋糕。

仿佛她咽下去的不是食物,而是伤心。

而这个时代的周慕云,看着他嘴角的蛋糕屑,没有太多犹豫,吻了下去。

这一吻,就吻了好多个夜晚。后来,有一天,他再次吻下去的时候,苏丽珍醒过来,抱住他的头,开始回应......

...

王家卫用一段千禧年的爱情故事,给所有《花样年华》粉丝送了一份甜蜜大礼。

2001年的苏丽珍和周慕云,与1960年代的不同,这次他们都格外勇敢。

网友说,这一吻,我们等了25年。但25年过去了,我们好像都变了,我们不再需要这个吻。

02与《花样年华》的初相遇

《花样年华》是西方媒体眼中,最完美的王家卫作品。

他们惊讶于中国女性下楼买饭,都穿得如此漂亮。

更惊讶于,中国人的爱情观,欲说还休,雾里看花,层峦叠嶂。

而中国观众,对于《花样年华》的情绪,长时间停留在了一种“爱而不得”的遗憾里。

《花样年华》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戴锦华说,它表现了一种永远的匮乏,一种永远的彷徨,一种永远的可望而不可即。

两对相邻的夫妻,在同一天搬进香港的同一所公寓。

小小的过道两边,住了好多家人,过道老旧而狭窄,工人难免会搬错东西。

苏丽珍和周慕云的第一次相遇,慌乱又尴尬。

两个人从对方和自己另一半的同款皮包和领带里,发现了另一半出轨的秘密。

他们都想确认,这件事的真实性。

于是,两人从日常打招呼的普通邻居,迅速升级到了约饭、借书的朋友。

钱钟书在《围城》里说过:吃饭和借书都是极其暧昧的两件事,一借一还,一请一去,情份就这么结下了。

...

最初的最初,他们想侦破,另一半是怎样开始偷情的。

后来的后来,他们都成为了另一半。

《花样年华》之所以成为经典爱情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传递出的东方神韵。

苏丽珍和周慕云之间没有明目张胆的爱情,只有狭窄楼梯间、街边拐角处的反复偶遇对视、擦身而过,午夜霓虹流转下忽然握住又收回的手,斑驳墙壁前的试探、大面积红色背景的旅馆里,两颗悸动的心跳到嗓子眼,却又匆忙逃跑的苏丽珍......他们明明什么都能发生,却什么都没发生,但又满足了观众所有的想象。

最暴露的情话,只停留在“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

看破不说,永远在摩擦,却永远没相交,情感细碎如雨丝,剪不断,理还乱。

...

...
(王家卫删掉的戏份里,两人是有身体交流的。)

0325年后,我们看懂了更多暗语

《花样年华》在2000年上映的时候,很多观众都年纪还小。

当时大家会问,为什么他们忽然就在一起了?

为什么明明相爱了,还是不能在一起,一张船票,究竟是有多难买?

但25年后,再看花样年华,大银幕和4K修复的画质以及阅历的增加,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观众读懂了其中的暗语。

1、苏丽珍的旗袍花色多变,不只是对中国传统经典女性形象的复刻,更是人物心境的外化、人物关系的隐喻。

两人此一次吃饭那场戏,苏丽珍旗袍上的花朵,明艳、馥郁而圆满。那时,他们终于确认了心中的疑问,以正义者的身份去审视另一半,并找到了可以倾诉心事的同类,是一段关系,最美妙的时刻。

...

两个人被困在一个房间里时,一个人写小说,一个人在床上休息,没有越轨,但旗袍上缠绕的曲线,早就让两人在内心把出轨这件事演了一千次,一万次。那些线条,是从苏丽珍灵魂、皮肤里长出来的,抓的所有人发痒。

...

孙太善意提醒苏丽珍后,两个人密集的约会,戛然而止。此时的苏丽珍,望向窗外,美丽的像是一件艺术品。她的旗袍领子,在这个时刻,出现了最大空隙,这是全片,苏丽珍暴露脖子面积最大的时刻。因为她已经喘不过气。

...

旗袍表现人物内心,也推动叙事。苏丽珍和周慕云在同一家餐厅吃饭,一顿饭的时间,苏丽珍和周慕云尝试揣摩彼此伴侣喜欢吃什么。这场戏其实很短暂,一不小心就会被看作是吃了一顿饭,但苏丽珍在这个过程中,换了两次旗袍,等他们坐上汽车回家,苏丽珍的旗袍,又换了。

原来,不知不觉间,他们已经吃了很多次饭。

...

2、出轨的人,何止苏丽珍和周慕云?

以前看《花样年华》,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苏丽珍和周慕云身上,有些观众,甚至都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另一半是先出轨的那一对。

四个人的戏,只有苏丽珍和周慕云两个人有正脸,因为偷情的人,没有脸。

...

周慕云公司的阿炳,不仅嫖娼,还想跟苏丽珍有所发展。

苏丽珍的老板,有正室,有红颜,他生日陪太太吃饭,吃完饭还要给余小姐打电话安抚一番。

连让苏丽珍的老公从日本带皮包,都是带两个,红玫瑰与白玫瑰,他似乎权衡的很好。

《花样年华》里最隐蔽的“出轨者”,或许隐藏在那桌子彻夜不休的麻将场。

打麻将会打出问题吗?男男女女,长时间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日子久了,会出什么问题,张艺谋早就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用三姨太的故事,回答了大家。

打麻将,是更古早的太太们,有合理理由和异性共处一室的少数时刻。

...

王家卫叙事向来简洁,没有多余的镜头和人物,且喜欢用形式表现叙事。《花样年华》里除了苏丽珍,谁换的旗袍最多?是孙太,粗略统计10件有余。

...

孙太不管有没有实质性的出轨,但她的精神,已经和麻将场上的某位,或某几位,产生依恋。当然,这里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王家卫用背影与侧写构建了一个“无面者的偷情宇宙”。

3、苏丽珍和周慕云,其实一点都不传统。

苏丽珍和周慕云,是住在一个楼道的邻居,那时候的邻里关系,和现在不同,空间小,不隔音,大家每天要见上多少次。楼道里人多嘴杂,如果细看会发现,每一个“好心”的邻居,都是监视二人的狗仔。

苏丽珍穿旗袍一个人去买面,煮了一大锅芝麻糊,拎什么样式的皮包,走的太早,回来太晚,都会被邻居怀疑。周先生一个人应该买多少饭,撑什么颜色的伞,和太太吵架了,不是私事,是整个楼道都心知肚明的家常。

...

苏丽珍被发现刚好在周慕云家里时,孙太顾太直接把麻将局搬到顾太家里。这场麻将,打了一个通宵之后,孙太还要找人来接力,无非就是想看戏吃瓜,看看什么时候,能把苏丽珍逼出来。

...

孙太的客厅,就是一个邻里间的小社会,苏丽珍和周慕云,想要融入这个空间,只能去打麻将。苏丽珍被孙太训斥过要有分寸后的做法,是成为孙太客厅的一员。

...

他们在邻居和伴侣的眼皮底下搞暧昧,直接打电话到对方办公室的做法,放在这个年代,都是很大胆的。

...
(周慕云听见苏丽珍回来,会直接冲出来。)

苏丽珍在公司帮老板周璇于太太和情人之间,但私下里,她要老公带一样颜色的皮包给老板的太太和情人,恨不得老板后院起火,也是看客心态。

...

她的旗袍,每一件都把身体遮的严严实实,但谁能否认她的性感?毕竟,换衣服比吃饭还多,而且,曲线毕露。而周慕云呢?他租旅馆住,口口声声说没想到你会来,但男人用结果行事,既然租下旅馆,就是猜到她一定会来。

而且,他望着苏丽珍的眼神,从来明晃晃,像刀子一样锋利,根本就不想藏。

4、花样年华,不是一个爱情故事。

王家卫老早就说过,《花样年华》不是一个爱情故事,在他最早的计划里,《花样年华》的片名叫《三个关于食物的故事》。第一个关于食物的故事,是我们在2000年看到的《花样年华》,60年代因为有了电饭煲,女性从厨房中被解放出来,开始有更多个人空间。第二是方便面,一个人一碗面,是享受单身的开始还是结束,他画了一个问号。第三是24小时便利店,它的出现,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找到一席之地,让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重映版增加的内容。

因为2000年是当代场景,所以最先完成。等到接下来开始拍60年代,结果越拍越长,方便面的故事,便无疾而终了。

虽然关于“时代”的故事,没有最终完成,但发生在60年代的《花样年华》,其实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它的背景,从不单薄,反而复杂而厚重。

故事发生在60年代的香港,电影台词中,反复提到“香港现在这么乱”。周先生从日本带回来的包包,电饭煲,就是香港文化、经济,遭遇西方大冲击的缩影。

电影结尾,孙太搬家到美国,顾太搬家到菲律宾,周慕云去到柬埔寨。王家卫眼中的很多香港市民,是四处飘散的。

但抛开这些,电影中的BGM是《花样的年华》《四季歌》以及弄堂、麻将、旗袍、邻里间相互友好,又相互监视的一系列元素,全都把故事的空间,推回到了那个嘈杂、狭窄、陈旧的老上海空间里去了。

1963年,王家卫随父母移居香港,和哥哥姐姐被迫分离十多年,一家人四处飘散,但无论走到哪里都保持着上海人的生活习惯和做派,正是王家卫自己的经历。

因此,文化与空间、时间与身份割裂的焦虑,“无脚鸟”一样飘散的身体和灵魂,其实是王家卫作品永恒的痛。爱情,婚姻,人生,心理认同……处处割裂又暧昧,那是整个时代,巨大的暧昧。这一点,不再赘述,现在再看,会发现王家卫的所有电影里,都有这样的缺失和惆怅。

...

04

花样年华25周年后,我们不需要那个吻了

回到更具体的《花样年华》故事本身,当年,他们纠缠过,我们纠结过,叹息过。

但低谷时的相互慰藉,常常是另一个错误的开始,苏丽珍和周慕云未必有太多真情。

大银幕上,能看到张曼玉眼神很多时候是散漫无光的,而梁朝伟,时不时会暴露出凶狠的微表情。

试探、戒备、报复心,比爱更多。

...

或者就算两个人真的深刻过,但谁又愿意和一个每天一睁眼就能证明自己错误的人生活呢?

那个时代的爱情,就像苏丽珍的旗袍一样,不管怎样的丰满,深刻,立体,注定就是要当做玻璃窗的珍宝,被人观赏的。

我今天再看《花样年华》,我对它已经没有太多爱的思考,更多的,是感受到一种溺水的情绪。

花一样的年纪,希望有人呵护,被人珍视,但时局、命运、遇人,往往都不尽人意。

蛇皮纹的高领子卡在脖子上,像一堵墙,一把厚重的枷锁,让人没办法喘气。

人在溺水的环境里,一定会挣扎的。

孙太这一代的女人,用每天在客厅热热闹闹的打麻将,来掩盖了她内心的寂寞。

1960年代的苏丽珍,在精神和肉体之间挣扎。

而2001年的苏丽珍,放下了所有隐蔽的东西,选择主动迎接。

本质上,都是一种自救。

苏丽珍和周慕云的感情,放在任何时代,都是缺失品,因为所有教化都在教我们做“正确的事”,但人的天性中有一部分,是探索禁区。

看似一切柔弱平淡,白米粥一样岁月静好的生活,私底下,都是暗流涌动。

电影结尾的戴高乐访问柬埔寨,周慕云将私人情欲置于历史荒原——个体的挣扎在时代面前,终究是显微镜下的尘埃。

说《花样年华》是爱情片,不如说它是由爱情开始的社会观察片。

大多数人的悸动,都会掩埋在时代里,成为那些永恒坚固的,墙壁上的一个小小的洞。

...

我们为什么在25年后,看懂了花样年华的更多暗语,以及不再悲伤?

硬件上,大银幕给了很多年轻观众,看清它的机会。

本质上,时代变了,我们变得不再非爱不可,眼界更宽广了。

以及,我们更理性的接纳了,爱情的不完美和它仅仅是生命的一部分,没必要把所有的经历,都集中在这里。

王家卫在25年后,给我们吃了一粒后悔药,可惜我们都长大了。

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是当下年轻人的集体意识。

我们不需要勇气了,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有意义,且结善缘的花样年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