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很感谢魏书钧导演和朱一龙先生的合作,才能让我们有机会欣赏到《河边的错误》这样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的艺术佳作,文学作品影视化得到了原作者余华先生的高度认可,这是一种文学、艺术和影视创作技能的激烈碰撞,在当时当下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目前影片国内票房已破2.5亿,参考入围三欧的艺术片单票房记录,电影已经在朝着票房冠军逐鹿!
作为这部电影的的众多“哈姆雷特”解读者之一,我认为这部电影概括下来很简单,就是非理性无逻辑的疯子杀了人,而且是连续杀人后,把一个讲理性重逻辑的刑警队长给逼疯了的故事。但很多人之所以表示看不懂,是因为大多数观众思维都被主角马哲带着走,都顺着理性的藤蔓,想要寻找一个更有逻辑的答案,所以就是一个理解马哲并且成为马哲的过程。因此这个电影的宣传语是“没有答案,不如发疯”,其实十分贴切。
故事的一开始,就是一个戴着大檐帽的小朋友在玩警察抓坏人,这个手持木枪的孩子推开了一扇扇门,都空空如也,当打开最后一扇门的时候,突然发现外面的世界大雨滂沱,自己已身在断壁残窗之末,而跟孩子遥遥相对的就是在雨中无知无觉的主角马哲,这是透过雨帘的第一个镜像,也透过孩子的游戏隐喻了马哲的结局。
马哲出现在局长办公室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异类,他坐在最边缘的座位上,不穿警服,以至于看到这个开会的镜头时很多人根本没找到朱一龙,后来果然不出所料,他们队连办公的地方都没有了,只能勉强搬到了电影院,所以马哲虽然看似是个警察大队长,但放眼这个警察体系里,他也只是一个“边缘人”。
于是,当发生第一个命案的时候,他对同是“边缘人”的疯子是有同情心的,加上村民的“证词”,疯子很温和,从来不打人等等判断,他觉得幺四婆婆被杀一定没有那么简单。于是他像经典侦探电影演的那样,一步步找寻证据,希望可以查明真相,不冤枉一个好人。
但是在那样一个年代,师生恋婚外恋的钱玲和王宏被牵扯了出来,喜欢异装癖的大波浪许亮被牵扯出来,甚至连杀人凶手都不怕的小朋友,都作为一个个鲜活而又另类的形象被放大在这个刑事案件里,在那个相对保守、不开化的时代背景下,他们于案件来讲或许是好人,但他们的边缘化身份注定会被这个时代所吞噬。而更悲哀的是,一个是想要护住所有人的正义刑警,一个是内心如孩童般简单不谙世事的傻瓜,却被命运指控作为一切错误的推手和杀手,相遇在河边,被命运审判,或死或疯。
所以电影里无处不在做镜像,疯子和马哲第一次见面在河边,他们的影子映射在河水里,分不清谁是谁;许亮每次出现都会有一面镜子,他死后,马哲精神恍惚,穿着跟许亮几乎一样的灰色棉衣对妻子笑意盈盈,偶尔拨棱一下头发的样子也像极了许亮,连后来跟局长的对话,都是许亮体,疯子安排我杀了他,您再把我杀了,这件事就圆满了,让人听了简直细思极恐!好像许亮的一部分甚至疯子的一部分已经渗透到了马哲的身体里一样。更可怕的是,最后一个片段里阳光普照看似其乐融融的合家欢场景里,马哲的宝宝却命运般地做着跟疯子一样的玩耍动作,一切都是镜像,都是停不下来的悲剧循环。
电影里刻画的“边缘人”悲剧,是特属于那个时代的不幸,短短的104分钟,制作团队把一切都交代的那么模糊又那么深刻,真是功力了得!我觉得好电影就应该有它的艺术性,一部电影可以让观众有数不清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就像余华先生说的,带着“空白之心”而来,哪怕只收获到一句话,也是跟自己的一次深刻对话,人最大的进步应该是了解自己,电影有这样的功效,谁能不说是好电影呢。
另外,不得不好好夸夸朱一龙这个演员。很多人可能不了解胶片拍摄,我也不了解,但据专业考证,最后《河边的错误》只用掉了2.6万英尺的胶片,片比是(拍摄素材时长和最后成片时长的比值) 6:1,工业化成熟的好莱坞胶片拍摄片比一般是20:1。之前国内的电影大概是12:1的样子。特费胶片名声在外的王墨镜,拍《阿飞正传》用了60万英尺的胶片。大陆的记录大概是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用了25万英尺的胶片(片比20: 1)。在胶片技术成熟的黄金年代,国内厉害的团队片比可以做到3~4:1。但在这现在这么没啥人用的年代,这次胶片拍摄他们在大陆连靠谱的冲印公司都找不到,导演又是首次胶片拍摄长片,能在这么短的时间能克服重重障碍,成就优秀作品(瑕疵在所难免),片比还能达到惊人的6:1,着实有点奇迹了。这让我不由想到之前导演在浙大路演说过的,他们片场演员表演完之后,监视器上其实是看不清楚演员的那些表情和微小的动作的,因为基本都是雪花儿,所以说这就非常依赖演员对自身表情、情绪以及动作等的控制力,这个是非常非常难的,因为他看不清回放,他只能自己在演的时候就控制好,当时主持人说这是一种记忆力,我觉得记忆力并不是很准确,应该是一种强大的把控能力吧,对自身所有的感官和肢体都可以控制自如,在余华老师评价含龙量98%的电影里,朱一龙到底自控力得强大到什么程度才能这么省胶片,答案不言而喻。
我觉得朱一龙可以接这样一部并不讨大多数观众追捧的片子来演是真的很勇敢,这是他对影视创作不惧任何类型的态度,只要是好故事好团队,他就会勇于尝试和表达,他信任的不是自己的眼光,他相信的是观众的审美!观众总会发现片子的价值,或早或晚,或褒或贬,能够引发一种讨论,就是传递一种思想,表达一种态度,中国的艺术作品创作才会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吧。《河边的错误》做到了,一个来自8090年代的时代悲剧给我们现代人带来哪些思考,相信每个现代人都会有不同的衡量,这种跨时代的声音何尝不是一次呐喊,它于很多人是振聋发聩的,我想这就是先锋电影的独特魅力,中国电影有这样的代表,相信会越做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