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观众在看完《我的朋友》之后,会觉得脑子里面一团乱,首先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原因是它没有形成叙事的回路;其次在戛然而止的结尾,我们仿佛找不到短片所要表达的主旨;最后,李默的那一句“我的朋友”,理解起来确实很有困难。如果上述问题正在你的脑袋里盘旋,相信我的这篇解读会给你一个读懂短片的契机:
要读懂短片,第一个应当抓住的关键点就是特吕弗的《四百击》,因为正是有了《四百击》(影院放映的黑白电影)才使得《我的朋友》成为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那些戛然而止的故事,在与《四百击》的对望中悄然完成。
《四百击》片段简介:影院中放的是《四百击》中的主人公 安托万 最后逃亡的片段,在这个长镜头的段落里只有安托万不停的奔跑,紧接着是另一个长镜头,大海出现在了我们面前,然后影史经典的一幕出现了,安托万转头望向摄影机,与观众形成对视。
如果说《四百击》是在讲述成长与自/由的话题,那《我的朋友》也讲述着同样的话题,1990与1959形成了某种对望,安托万与小周、李默形成了某种对望,他们的凝视正是本片的主题——成长、自/由:先来说说小周这个人物,她是厂电影院的发/票员,患病的母亲、日复一日的工作,她的生命就像那张写着6排8座的电影票一样苍白且无力,几乎看不到成长与自/由的任何希望;再来看看李默,从与他人的对话中得知,他刚从西北回来,看过了黄河、嘉峪关、麦子地,写下了“蓝火车”,说明他是渴望成长与自/由的,选择归来又说明了现实的窘迫;这样的两个人,因光影相识于电影院,相知与光影中,因为电影可以给他们同样的追寻成长与自/由的机会,电影为他们看向外面的世界打开一个窗口,那些没看到的大海、蓝天,那列在现实中无法搭乘的蓝火车,此刻都成了现实,1959年安托万奔向大海寻找自/由,1990年小周与李默与安托万在影院目光相交,这是时空的对望,是自/由意志的传达,是光影才能达到的潜台词效果,不需要什么结局,此刻一切都有了最好的解答,就像我们在影院中观赏一部作品那样,我们用几十分钟换来一次生命体验,然后给自己一次重生的机会,不管小周与李默明天将去往何处,此刻他们进入的是一个相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灵魂与灵魂之间,都是朋友,是小周的朋友,是李默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
如果要从我的生命中,选择一件最引以为傲的事情,那一定是我和电影做了朋友,没错,电影,我的朋友,去爱电影吧,去重生吧,去自/由的奔跑吧,像安托万那样...
ps:很喜欢短片中的长镜头和横移镜头,nice
【光影之于我们的意义...】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拆”字为头 “暖”作尾
抢了手机店的“眼镜”和“大头”一路狂奔,逃至一处老旧小区内,小区的墙面上遍布“拆”字,“拆”有两个意像——摧毁与新生,这就是影片《无名之辈》要描述的小人物的无奈挣扎和末世希冀。小人物的无奈挣扎,遍布命运的捉弄。“眼镜”(胡广生),不 ...
《绿鱼》:当老港片邂逅诗人李沧东
北京国际电影节挑选李沧东的《绿鱼 》(4K)进入致敬片单,对我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惊喜,一方面,它是我所喜爱的导演李沧东的作品,另一方面,这部充满老港片调性的《绿鱼》,与李沧东诗意化叙事很搭,看它,就像是一并重温了80年代的港片和李沧东 ...
《遗传厄运》:一部不事张扬却余味十足的“慢恐怖”
北影节为恐怖同好选了一部很好的片儿——《遗传厄运》,这是一部不事张扬却余味十足的“慢恐怖”,整个观影过程,前半段像是毫无目的的漫游,追随镜头在女主安妮零破碎的家庭内游荡,一半无趣,一半寡淡;到了后半段,那些寡淡与无趣成了拼凑完整“恐 ...
我们与恶魔的距离~
《看见恶魔》这类题材的作品,大多数情况下会被处理成感官意义上的爽片,金知云显然深谙此道,但他同时又有着更进一步的能力,在爽利之余,还能重重的在观众脑后敲上一锤。故事的主线围绕李秉宪饰演的金秀贤与崔岷植饰演的张京哲之间“猎人”与“猎物 ...
此心安处是屋家~
电影《此心安处》极罕见的一部作品中,从“物理空间”、“情感意义”以及“生命承载”三个纬度对“家”这一概念进行了探讨。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延续着《阿甘正传》历史厚重的沧桑与时光无情的陡转,在影片中以Richard一家为主线,以固定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