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在前面的碎絮语:
多抢的一张票300砸手里了…没想到这是场冷门的电影。
北影节压轴落幕场,有生之年系列+1,早上10:00到晚上8:05-中间只有半小时休息,比原本票上的19:26晚了足足四十分钟。正如片名,观影本身也如同一场浩劫。这是我迄今为止看过最长的电影-而且是一次完整看完的。此前可能最多只看过大象这样四个小时的,此后也很难再有这样的机会了,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有能力再坚持看一部更长的电影了。
ps.566min版本,不算广告和半小时的中间休息。
2打分:B+8.2?
ps.纪录片怎么打分,根据观感的深刻程度?依据作品本身的完整性和艺术性?还是抛开视听语言只看其对真实的还原度?抑或是抛开作品本身谈社会价值?
3总评:
我不能说这部电影是否过誉,但的确和想象中的震撼鸿篇巨制不同。本以为是战争和苦难场面的第一手材料,结果是二手采访的间接证据,来自多方面多视角的碎片拼凑而成。各个访谈穿插着安排-但没看出明显的逻辑,没有直接的强烈的冲击力和吸引力。
可以感受到导演的认真努力和诚恳,但我们只能看到冰冷的废墟和灰烬-这是没有经过渲染和整合的历史的遗迹,哪怕记忆也是被深埋的。因此必须要发挥想象力,从残骸中寻找爆破时刻的力量。
浩劫是多重的不可能的电影。首先,尝试还原真实历史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其次,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无法忍受真实的历史体验,哪怕只是它凝结后的一点碎片。死亡者缄默、死去的历史也缄默,只能通过幸存者和鲜活的记忆来重构。过去的事情已经稀释模糊,宏大的战争已经成为被歪曲的零落的碎片。尤其是在和平时代拍战争,被侵犯者拍侵犯者,以至于语言、国家、民族、身份、势力都是阻碍。除此之外,拍摄本身也是具有强暴和侵略性的。真实总是隐匿的,为了获得真的就要借助假的手段。要有多大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去揭露创伤和趋近真相。印象最深的是采访那个纳粹党-如今是酗酒者,“你还能通过纪录片改变什么吗?我身后是几百个死者”-这是一部为死者而拍的电影。
想到赫尔佐格五年拍的《陆上行舟》-片如其名,拍摄过程和内容一样艰辛苦涩,可敬而不可爱,吃力不讨巧。但必须要这部电影的伟大和分量,谁能对这样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无动于衷呢?不禁发问是什么支撑着13年如一日的工作。在此之前,我也希望一无所有地拍下镌刻着痛苦的纪录片,但此后可能会有所疑虑了。获许我也要对这段历史写下些什么,不是把它作为材料使用,相反是承担着那份重量的使命。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真实?
ps.虽然汇集了众多采访,主题、形式、范围均博大宽广,但聚焦于隔离区的毒害。所以采访都是匿名的。
我在想,如果保留本片纪录片和公路的性质,压缩改编成阿巴斯的《十段生命的律动》或《樱桃的滋味》、《生生长流》是否也是一种选择呢?
4观感:
前期很难真正共情,只感觉平铺直述,还没有触目惊心的感觉。不过时长保证了你大可以不用每秒钟都紧跟着,也不用担心落下了什么,你有选择的余地,只需等待某个时刻的来临。但前半部分完全不烦,很快就可以沉浸进去,甚至一度引人入胜。由于久坐,后半场有点困乏了,但只打了个盹,开始刷手机分神。中间不断有人出入,看完后鼓掌也稀稀拉拉,长吁一口气。
但如果不在电影院,如果不是花六百买了两张票,我一个星期可能也看不下来这样的电影,即便如此也是被灌着看完的。抛开影片内容价值不谈,这样的观影旅程已经是对我身体和心理承受阈值的考验了-不妨试做一次试炼,尤其是对精神的试炼-耐受力不亚于跑一场半马。能够抛下现实问题用一天的时间精力投入到这样一部严肃的作品,所有观众都是值得尊敬的。
ps.在此之前,我都认为观影是身心相对轻松的体验。昨日看了本片的纪录片,相比之下枯燥程度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但更被导演的信念所打动。
5内容:
本片的细节内容太过庞杂,而真正有印象的却寥寥无几。挑几个记录:
原始的死亡流水线。波兰人对德国和犹太的复杂态度,但大多怀念犹太人。由于死亡恐惧,女人们大小便失禁。男人和妻子孩子至死不敢相认。告诉人们将死的真相只会有弊无利,在谎言中死去或许更好。一个黑色幽默:送往毒气室和焚烧场的列车需要犹太人付账,10岁下半价,4岁下免票,只有守卫买返程票。从选择赴死到活着记述。各国人的援助。捷尼亚科夫的日记。集中营副局长-一个罪人的内心挣扎和辩护,几十年后面对控诉的惶恐。导演像德勒兹。
25.4.27北影节落幕收官场,lastday硬核王炸,于天幕新彩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