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5
滨口毕业作品,也是我的第一部滨口。受到一碗大力推荐,果然佳作超出预期,即便是吝于褒奖的我也不得不佩服,而且是硕士毕业作品!
发现他是个伟大的时刻,在今天我们还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没想到本片也过去十几年了,不知道现在的滨口修炼到什么程度了,应该有望超越李沧东吧。
人物刻画细腻真实,当然大部分要归功于台本。
视听方面,前期节奏拉满,冲突伴随于高频的正反打剪辑和高密度的视听信息量,逐渐迎来戏剧时刻。后期则分散于单独两人之间,几个长镜头对话和空镜缓和,节奏也相对平缓许多。
本片不仅视听一绝,思想探索也深入情爱的本质。成年人的伦理激情,题材看似俗套,实则切合现代生活又能深入骨髓,和法国/侯麦式的大不一样。从餐桌上众人暗流涌动的复杂纠葛和情感张力,到真心话游戏中权力角斗场三角关系的冲突博弈,如同伯格曼对人际的抽丝剥茧。
印象最深的段落就是两男一女三人共室游戏的时候,这情节似曾相识,去年暑假为何我们没有在宾馆做这个游戏呢?矛盾逐渐激化,最终迎来戏剧性的爆发点。有些话说出来扎心,不说则窝心。
片中人物都处在将要结婚却心在他处的境地。主题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核心的抉择问题:选择自己爱的/还没有的or爱自己的/现成有的?人生难得两全,要么妥协、要么勉强。然而只有到离别时刻、只有在激情退却时才想回归重聚,今天我和学校的关系亦是如此。
我还尚未踏入情网,自以为对这方面题材也兴趣不大,但人际关系和情感纽带是多么核心和关键的问题啊,别被泡沫剧骗了,情感世界大有可为。反倒是近期看的安哲作品中的历史和政治的确距离我的生活较远,可以欣赏却难以模仿。室内剧对揭露人物和情感关系的确是好的路线,应该积极尝试。看完我也难得有创作剧本的激情。
此外。中间教室的段落眯过去了(30-50min)补上了。虽然背景更像《告白》,但对暴力和恶的思考更贴近于《安德烈卢布廖夫》。有些惊艳但还欠点自然。
女主像朱丽叶·比诺什。
虽然不喜欢男主,但又怎能保证不成为那样的人呢?
ps.周围人大笑共鸣,豆瓣评价两极分化。
维度 ★(1-10) 级别
个人感受(观看价值) 8.3
思想/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8.6
叙事水平(文学/文本价值) 8.5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视听效果) 8.6
选角/表演 8.4
25.6.24小西天
观感和简评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随性吐槽
C+来晚了半个小时。旁边的人咯咯大笑不止,这样的影片有大银幕和互动是正常的,不过还是无法忍受此二者。多次想离场,为何要花费五十块和三个小时的宝贵时间投入在这样的娱乐消遣中?终于完全被淹没了,昏昏欲睡。从视听风格到内容完全无感,斯科塞 ...
《齐泽克》-简评和札记
A-正在读第一本他的书《斜目而视》,再来亲眼看看这位活生生的思想者,从不同的角度再度接近这位伟大的智者。依旧十分亲切的形象,然而今天也有因其伟人光环形成的遥远距离了,他在世却如同逝世。(容许我胡吹一段)他拥有举世无双的极端聪慧和灵性 ...
评分:A-8.0首先,谈谈标题“1951年的欧洲”。一个时间-1951,标志着战后重建期的末尾,战争的问题已经被转化至次要位置了,无论是罗西里尼——在拍完“战争三部曲”后便将目光移至了新的现实问题——还是其他人都开始从战争的阴霾中离 ...
简评
评分:7.9和奥尔米《米兰心事》、《工作》类似,本片既有着旅行者眼中异域风光的魅力-独属于意大利的街头风情和城市景致,也有着与之对应的人物内心氛围和情感纠葛。精巧严密的情节同纪实性的风格完美融合,戏剧性以难以预料的方式恰到好处地蕴酿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80周年纪念-兼评罗西里尼“战争三部曲”
公众号图文版:https://mp.weixin.qq.com/s/or3Tig9fFd9Zh9GYUITUdA引言赶在今年此时才观看罗西里尼,实在是缘分和命运的安排。一是正好标志着新现实主义运动开山之作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诞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