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上映的香港电影,以动作片居多,除了节奏快、反转多、打斗狠以外,就是突出表现兄弟间的深厚情义。因为拍摄套路大同小异,我看片的时候是又爽又燃,但看完以后连主要剧情都回忆不上来。

本周末上映的《暗杀风暴》却让我一直纠结到现在,不是反复思考警察办案的动机,就是重新梳理影片的逻辑线索。是我脑洞打不开,还是影片的逻辑链条过于复杂?

这部比较烧脑的电影完全有别于传统的港版动作片,没有讲究以人为本,塑造铁血柔情的英雄;而是讲究以内容为本,采用本格推理的手法,让观众跟随警察一起参与破案的过程。

影片中的人物关系也不简单,既有爱情纠葛,又有商业纠葛,既有警察和地产商互相勾结,又有警察与警察互相伤害,甚至置对方于死地。

最让我惊讶的是古天乐居然“自毁形象”,在影片中扮演重度烧伤的流浪汉,邋里邋遢不说,走路还一瘸一拐。他在接受警察询问时,声音低沉混浊,不时有脏话冒出来。

一开始,我以为他是友情出演,扮演无足轻重的配角,看到影片后半段才醒悟到他的份量不轻,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角色。

作为犯罪悬疑片,《暗杀风暴》还把时间差用到了极致,不仅在叙事结构上多线并进——采用顺叙、倒叙和插叙的手法来增强故事的层次感和表现力,而且在剧情编排上设置不起眼的时间细节来强化反转效果。

比如张智霖扮演的警察“罗飞”正在与女友视频通话,指导对方剪断引线的瞬间,炸弹发生爆炸,当时手机上显示的时间与现场炸弹爆炸的时间并非同步,有几分钟的时间差。

又比如“罗飞”和其他两名警察在“Darker”的指引下进入排污水道,分头寻找三个放在不同地方的控制按钮,并且要同时按下它们,才能开启电子锁,带走“受刑人”。他们第一次同时按下控制按钮时,电子锁没反应;第二次又重新操作了一遍,电子锁才打开。第一次操作和第二次操作也有几秒钟的时间差。

再比如吕良伟饰演的地产商早在十年前就收到了“死亡通知书”,但一直没有“兑现”。直到十年后,他才被“Darker”以借刀杀人的方式处决。而其他被害人显然没有他“走运”,都在收到“死亡通知书”的当天就被“Darker”处决了。这个十年的时间差也为后来的剧情埋下伏笔。

可惜这些时间细节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引起我的注意。直到整个案情水落石出的时候,我才彻底反应过来,体会到电影主创人员的良苦用心。他们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是多余的,不仅能为后面的一系列反转作好准备,而且左右了剧情的发展方向。

好在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谁说的是真话,谁说的是谎话,剧中人之间是真的爱情,还是假的友情,都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暴露出本质的一面。

其实影片还有一个时间差,倒是和剧情没有直接关系,但还是让人好奇——电影早在2019年就拍好了,却等到现在才上映?是暴力尺度太大没过审,还是因为疫情有意推迟?戏里戏外都是谜啊。

影片中的“Darker”也很有意思,既可以代表某种以暴制暴的暗黑理念(法律不能制裁和惩罚所有的坏人,“Darker”就用自己的方式去审判和惩罚他们),又可以代表某个神秘的地下组织。他们用残忍的手段去惩罚那些有“罪”的人,还打着为民除害、替天行道之类的幌子,公然在网上组织大家投票,集体选出下一个惩罚目标。

虽然影片无论剧本改编还是演员选角都得到了原著作者的认可,但我还是感觉在剖析社会现实问题上力度不够,没有更加深入地去探讨法律存在的意义,以及执法者面对“情”与“法”的两难选择。也许影片为了过审,不得不有意回避了此类敏感话题吧。

不过总的来说,电影在强化悬疑、推理元素,展现人性的复杂方面是成功的,至少让人光看开头是没法猜准最后的结局。并且剧情流畅紧凑,细节耐人寻味,看得出来主创人员在用心打造内容上下了不少功夫。

影片的完成度也很高,老戏骨们的表演相当卖力精彩,不仅颠覆了我对港片的传统认知,还让我产生了读原著小说的冲动——能使港片走出舒适区、勇敢探索出新方向的文学作品,到底有多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