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题材上看,《阿玛柯德》似乎与费里尼这个时期的创作风格格格不入,倒像是回到了其早期作品中对普通人生活的描写。但实际上《阿玛柯德》舍弃了普通人这个相对单纯的视角,在个体心理和社会历史之间维持平衡,描述群体在情境制约下的心理状况,表达复杂的主题。叙事上《阿玛柯德》将费里尼一直探索的多人物、多情节叙事结构发展到最为复杂的程度。场面调度延续了一贯繁复流畅的技巧和风格,使《阿玛柯德》在整体结构变得复杂的同时,场景依然饱满甚至膨胀。
自《甜蜜的生活》之后,费里尼对电影结构有了重新的认识——"电影已经超越了散文叙事的阶段,越来越趋向于诗歌。我尝试把作品从固定的结构里解放出来,一个故事非得要有开始、发展和结尾吗?它应该更像诗歌,韵律才是重要的。"
正是怀着对于电影韵律的追寻,费里尼彻底舍弃了理性与逻辑,进而关注于片段与片段之间那细微的诗意并从中构建属于其电影独一无二的情境。《阿玛柯德》编织出庞大、复杂的人物关系,表现法西斯统治下小镇家庭、学校和教会的压抑性质,这些内容都属于情境。费里尼对人物关注的焦点不在于个体的复杂性,而在于群体的普遍性。他把一个庞大的群体放进情境中,仅仅从欲望层面,观察情境压力下群体的相似反应。他的人物普遍意识不到情境对自己的压抑性质,主动地迎合情境,成为情境的附庸,去压制他人。费里尼对情境的兴趣远远超过了情节,因此《阿玛柯德》事件的主要功能在于构成情境。个体情境的同质性,使得情境之间在逻辑上可以相互补充、解释。青少年受压抑、心智不健全的性幻想情境,中年人拉洛、比谢因等人的精神退化情境,代奥、小狐狸等人的精神疾病情境,可以看成一个完整的精神发育过程,形成相互解释的关系。详细的个体情境可以补充粗略的个体情境缺失的信息,比如壮汉司库雷萨,戴着头盔,骑着摩托车疾驰而过,引起人们阵阵喝彩。这个浑身散发着浓烈的荷尔蒙气息的壮汉,如果把他放在青少年和中年之间,用这两个年龄层次人物的情境来补充他的成长史和发展方向,那么,这个符号化的人物就获得了相对立体的情境,他的飙车行为可以看成旺盛、被压抑的性冲动的转化形式。
我们试图将《阿玛柯德》中的人物平铺开,就像那张横开画卷式的手绘海报一样。患有强迫症的神父、为法西斯而狂热的斯芬克斯般的数学女老师、忠于透视法的馋胚艺术老师、舌头功大神希腊语老师、矮敦敦的花心爷爷。。。。。。每一个脸部的特写都是一把打开记忆的密钥,而那些雾、风、雨,犹如记忆中遥远却清晰的呼唤,将坐在黑暗中的我们席卷进私人的回忆中,影片结束许久,所有角色的脸却依旧历历在目,男女老少、胖高矮瘦,一切如此具体,他们亲切、温暖,也叫人伤感,然而,这场呈现这些脸庞秘密的魔术本身,却让我感到另一种屏息凝神的震慑。因为我知道,除梦境与虚构,我们曾拥有过的珍宝,永无法被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