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7日  星期二  晴雨

今天又和女儿一起重温了电影《黑天鹅》,几年前我曾经看过,当时还看不太懂,好多情节都不太记得了,只是记得观影过程非常压抑,有些地方感到有些惊悚,甚至有些看不下去的感觉。

今天再次看完之后,也有当初同样的感觉。对于剧中美丽而病态的女主人公妮娜的结局深深惋惜。当她最后从空中一跃而下,鲜血打湿了她的舞裙,在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中她躺在舞台上。一个年轻的、才华横溢的生命在最完美的时刻就这样悄然消逝了。

女主人公妮娜,是一位优秀的芭蕾舞演员,她温柔典雅,纯洁无暇,跳起舞来柔若无骨、风情万种,她的舞姿标准、到位、优美,演绎《天鹅湖》中白天鹅的角色简直是太完美了!

然而这部舞台剧还需要另一个反派角色——黑天鹅,愤怒、挣扎、狂野、邪恶,而妮娜缺乏黑天鹅的野性、活力和诱惑,缺乏黑天鹅的一种放浪不羁的野性美。她必须要同时演好这两个完全不一样的角色,才能得到她梦寐以求的表演机会。

这对她而言是一次重大的挑战。她为了向总监证明自己可以演好这个角色,在排练室练,在家里练,在所有的空闲的时候练习。她极度追求完美,为了每一个动作的完美,她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甚至不时伴有身体自残的行为。越到内心极度紧张的时候,她的这种自我伤害就越频繁。

在主角随时被其他女孩替换的巨大压力下,她的精神出现了问题,开始出现幻觉,感觉自己的身体在出血。在最后的表演上,妮娜内心的黑天鹅杀死了白天鹅,她终于把自己内心的那种野性发挥到极致,演绎了一个完美的黑天鹅,从而达成了她艺术生涯的巅峰。可惜的是这种完美是以生命的消逝为代价的。

...

而造成她的悲剧结果的原因之一,竟然是口口声声说爱她的母亲。影片中妮娜一直和母亲住在一起,相互依靠。在影片中,父亲从未出现过也未被提到,估计是单亲家庭。而母亲从小训练她学习芭蕾舞,对她非常严格。

妮娜的母亲自从生了她之后就放弃了热爱的芭蕾舞事业,于是将自己人生的理想就完全寄托在女儿身上。她在生活上对女儿的照顾得无微不至,她为女儿穿衣服,照顾女儿受伤的脚,甚至在女儿睡之前守在她的房间里陪伴她……这一切给女儿带来了无形的巨大的压力,让女儿时刻不停地提醒自己要成为最优秀的那一个,这份沉重的压力让妮娜喘不过气来。

电影中妮娜多次在厕所里把门堵住也表明她有意躲避母亲,希望保持自己的私密的独立空间。不希望严厉的母亲随时监视早已成年的自己,不希望没有一点点自由呼吸,不希望成为母亲的共生体。再亲密的关系也是需要有一定距离的。

可惜妮娜的母亲控制欲太强了,她要求女儿所做的一切按照她的意图来办的。只要女儿稍微有一点不顺从自己的意思,立即翻脸。当妮娜竞选上了《天鹅湖》女主角这一角色时,妈妈开心地为女儿做蛋糕庆祝,可是女儿胃难受说自己不能吃太多,母亲立即生气要把整个蛋糕丢掉。

母亲还经常和女儿提起以前:“还记得你刚到舞团的时候,如果不是我每天带你去上一堂课,你就不会有现在……”每次这么一提,就像念经一样,把女儿从道德上一层一层的地绑架起来,让女儿感到窒息和绝望。

妮娜躺在床上时,母亲又一次强调自己为了尼娜而放弃了自己的舞蹈事业,尼娜欲言又止“可我已经二十八岁了......”。母亲读懂这句话背后的含义——“请不要再拿我来当藉口,你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不要再强加在我头上”,但母亲没用勇气面对自己人生失败的事实,妮娜也不忍心捅破母女之间这层薄薄的面纱。

很多母亲为了孩子而放弃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时时刻刻表现出一种为孩子而牺牲了全部的状态,这种沉重的压力必然会令孩子产生一种负罪感。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再伟大的成就都是孩子的,绝对不是父母的,父母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和目标,有自己的事业,不能依附于孩子,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

非常庆幸自己当初到北京陪读的时候不是做全职妈妈,而是在北京著名的医院跟着业内的精英研修、学习,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不然,做为一名全职妈妈就会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陪高三孩子,每天早上6点,准时叫女儿起床,即使上厕所、吃早餐,也要让孩子多背几个单词。中午要准备好中餐,下午5点多放学前准备好晚餐,晚上10点孩子回家后,还要监督孩子继续复习,只要孩子在家就恨不得孩子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学习上。

而我白天上班,没太多时间管孩子,晚上自己要看书、听课,还要写点文章,也没功夫管她的事情。我们常常是井水不犯河水,虽然在一个屋子里上下铺的母女,但各自做着自己事情,尽量不去打扰。

孩子觉得压力大不去上晚自习,我就给班主任请假,陪她去逛紫竹院,或者让她在家里玩儿下游戏。虽然我巴不得她时刻学习,可是她不愿学习的时候,我也不会强迫她,因为我知道强扭的瓜不甜。虽然刚开始我也受不了她的这种状态,可是我学过心理学的,知道越是去压迫她,反抗就越强,效果会适得其反。

如果我是全职妈妈,也一定会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孩子学习上,所幸自己要上班,要看书、学习、写文章,不然也会像这些全职妈妈一样,自己完全停止成长了,将压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这其实不是爱,而是自私,是转嫁自己的焦虑。

...

我们做父母的,不能一味地包办孩子的人生,而是让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身为父母,不需要干涉孩子考什么样的大学,念什么专业,毕业后找什么样的工作,这一切都是孩子的人生,不是自己的人生,我们为什么要干涉别人的人生呢?

我女儿非常有主见,读高中以来就一直喜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她原本可以选择更好的大学,可是为了这个专业,她选择了中山大学。这个选择就决定她将来会搞科研,必须在这方面继续深造,读研读博可能就是她大学之后的唯一选择,学习周期还是比较漫长。

即便如此,她自己选择了这一切,我和她爸都没有过多干涉,因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她自己热爱这个专业就行了,愿意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付出自己长期的努力就可以了,路是自己选的,孩子就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是一味去读更好的名校,去为我们父母争面子的。父母的面子算什么?遵从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的想法才是我们父母应该做的。

要给予孩子独立空间,这样他才能够自我成长,拥有独立的人格。就像电影中的妮娜一样,她总是尽全力满足母亲的严格要求,照顾母亲的情绪,总是小心翼翼地活着,生怕哪一点做得不好会让母亲失望。从而宁愿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断地妥协,不断伤害自己,最终崩溃了,迈向死亡的边缘。

她完全是为母亲而活着,活在母亲的阴影下,这让她时刻处于紧绷的人生状态,完全得不到放松,没有一个可以释放压力的渠道,找不到真正的快乐和内心的安宁。就像一根绷紧的弓,时间久了就会断。

而且父母也要注重自我成长,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关注孩子的成长而忽略了自己,那么也是本末倒置了。这个社会发展变化太快了,医学知识也是在不断更新,如果我一味原地踏步走,不与孩子一起成长,我就无法与社会接轨,在专业上无法取得长足的进步。

同时也无法真正了解孩子,无法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也许在我们成人看来不是什么无关紧要的大问题,在孩子看来,却尤为严重。

电影的结尾,当妮娜站在舞台中心上,妮娜的母亲在观众区惊叹于女儿的出色发挥,可是却没有注意到女儿腹部的伤痕,最终女儿终于把完美的表演呈现给所有人的时候,她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自己却走向死亡的深渊。

电影的结局无疑是悲伤的,妮娜的母亲没有尽早发现问题所在,所以结局才这样悲惨。这部电影值得我们反思一些事情,对于家庭,对于人生,对于孩子,该放手的时候一定要尽早放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