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观史学的叙事下,宏观是不存在的,正义善恶还没有人物关系重要,让我们对历史的思考变成了高度的非政治化。
“有人吗?” “没有”
“他为什么不开枪” “为什么要杀人呢?”
在残酷的战争下,强调一个个人的人性光辉就可以抹杀历史的惨烈吗?不谈共产主义和法西斯的对抗,而强调一个士兵放走了自己的敌人,就真的可以用人性的光辉抚平历史的伤痕吗?
电影的拍摄手法,人物的演技,还有拍摄的技巧毋庸置疑的优秀,看到结局的时候也会被模式化地打动。在雨中拿着枪起舞的士兵,他放走了自己的敌人,他彰显了人性的闪光点,但是我们就忘记了那段历史的残酷吗?这种重新勾勒历史的意识形态输出,让我们在软性中就忘记了曾经的真实,而陷入了个人的微观故事中。
戴锦华老师对这部电影的解读,的确让人印象深刻。无论是女性叙述者象征的边缘化和弹性,还是微观史学中的历史的非政治化,都值得让人深思。
我们对历史的描述应该追求和曾经和解,让当代人感到安慰,让那段血腥暴力的过去淡忘,还是在宏观角度去面对那段复杂的历史。
电影很美,但却和历史多么不匹配。一个偶然的故事中迸发出来的人性可以抹平曾经人类受到的历史创伤吗?我们不愿意面对残酷滴历史,过去的历史也没有办法让我们在现实立身,所以用一种普通的人性来解释整个故事,消解故事中的痛苦,也就不能称作对历史的再现和反思。
戴锦华老师提供的这种观看的观点,提醒我们在面对如今流行的弱化战争残酷的影视剧中,再思考一下。某些正义和邪恶是不应该被掩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