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一梗最早出自中国版“窃格瓦拉”,一男子偷窃电动车被警方抓获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自己“为何不去找一份正经工作养活自己”时说道,“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进看守所感觉像回家一样,在看守所里的感觉比家里感觉好多了,里面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我超喜欢里面的!”
虽然这是一个负面人物,但他对打工的反感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社会上有正经工作的人们不满于自己工作的抱怨情绪,因而得以在网络上博得大量关注。
现在问题来了,既然那些想要换工作或辞职的人们如此众多、他们“不想打工”的想法如此强烈,那么他们为何没有换工作或者辞职、而只是一直在叫苦抱怨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转嫁责任。欲辞职者之所以一直在犹豫,是因为他不想面对辞职之后的诸多选择:何时辞职?辞职之后去哪?能不能适应之后的新工作?如果对新工作还不满意怎么办?这些问题在目前看来是未知的,而未知之地总是具有一定风险的。因为自己不愿独自承担这些风险和对辞职后生活的责任,所以这些人往往会向朋友家人咨询,只要他得到了一条“不要辞职”的建议,他就在内心有了理由不必独自承担“辞职与否”这个问题,他会逐渐觉得自己之所以不能辞职,不是因为自己不愿或不敢辞职,而是因为他人的干涉干扰了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其实从本质上看,这些都只是他潜意识中仍愿留在相对安全舒适的现在的一种表现,维持现状可能会带来一些痛感,但这种由不辞职带来的痛苦相较辞职后独自面对诸多问题和风险的痛苦,依然是相对较小和可堪承受的。
不愿辞职,还有另一种原因,即不认为自己的工作对社会有益。在一些人心目中,不论换多少份工作,都是挣钱养活自己或者让别人认同自己的能力而已,于是逐渐演变为“哪份工作钱多、名望高,我就去换哪份工作”,最终导致他无法安于任何一份工作,因为他无时不刻不在盘算着下一步该跳槽去哪家更多金的公司。实际上,工作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而非个人私利的获得。例如你是一名医生,每治好一个人都相当于让这个社会更好了一些,治好一名司机,可能明天街道上的交通会更便捷一些,治好一名教师,可能明年会有一个学生因此考上大学……虽然这些给社会带来的益处是如此模糊和微小,但它却是确实存在着的,而且是无时不刻地存在着。
然而很多人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他们还是觉得自己之所以在工作就是因为挣钱或获得名声地位等等。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他并不信任其他人,进而不信任这个国家或社会。是啊,如果我只是一味地工作、为这个社会付出,别人却只是想利用我的工作成果为其谋取私利,这该怎么办?因为有这种对他人或社会的顾虑,很多人不愿为社会做出贡献。但实际上,人只有无条件相信别人或社会后,别人才有可能来相信他。虽然无条件相信别人会带来最终失望的风险,但是我们必须勇于承担这种风险,因为一个人要想生活地轻松且有意义,他就必须把自己纳入到更广大的共同体中并为之做出贡献。要做到这一点,他也就必须完全信任这个共同体,否则他的一生就是随机的、随意的,永远在漂泊,永远在盘算和计较。
有人会问,我公司的董事长还不错,但有几个高管品行不端、光拿工资不干事,我就觉得公司这个共同体不够纯净,自己也不想在这个“污浊”的公司里呆下去了。而实际上,不好好干活的人虽然存在,但并不影响你自己对共同体的贡献。在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男主通过与纳粹军方做生意获得了大量金钱,但他逐渐觉得自己不只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家,而是整个德国人民、波兰人民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一份子,所以后来他虽然依然戴着纳粹徽章、也仍旧是纳粹组织中的成员、也没有公开宣布退出纳粹组织,但他却尽已所能地挽救即将被屠杀的犹太人。彼时,整个纳粹组织中可能只有他自己在救人,但是他并没有因为孤单而停止施救,最终救回1100多名犹太人免遭杀戮。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成绩,是因为他从来都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同而去做这些工作的,而是因为他相信自己这样做对整个人类共同体有益,所以他没有计较得失和他人的看法,才能心无旁骛地通过自己的工作来做出贡献。应该说,在这一千余名犹太人被完全拯救出来之前,他就已经是快乐的,因为他从拯救他人的过程中认同了自己、接纳了自己,他知道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自己所做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所以换不换工作只是表层问题,其本质是他究竟对这份工作、这个社会有没有真正的认同和信任。同样地,“我和这个人结不结婚、我要不要换专业……”等问题的核心,其实是我是否从心底里信任这个人,我是否从心底里认同并相信这个专业能给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我是否真心实意地想看到这个家庭、这个社会真正变好。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确实,只关心自己及少数群体的利益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简单”,然而这种行为方式必然会导致自己内心中与他人的比较得失,你会觉得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少,久而久之产生对共同体的不依赖。解决这一心理倾向的唯一方法,就是坚信自己的付出是为了也可以让共同体变得更好,这样你才能真正无愧于心、并真正获得安宁与幸福。
PS:辞职非小事,特别是疫情以来,原本很多建议青年人自由选择职业的专家,也都转而建议不要辞职。家人、朋友的话,很多时候不见得能切中要害,但也不失为一种重要的参考。尼采说,“当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时,他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朋友们,韶华易逝,请谨慎而又真诚地创造我们的生活!
打工人为何从不辞职?
...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邯郸案是否打脸了《周处除三害》?
表面上看,邯郸案和《周处除三害》有着不少共同关键词:基层社会,暴力凶杀,个人恩怨。但仔细看来,两者间却是迥异大于微同。 邯郸案在收获大量流量关注后,舆论压倒了一切。刑法学教授、著名女歌手轮番出场,之后副国级领导也在基层调研过程 ...
“去惊悚”女性版《闪灵》
《坠落的审判》是一部优秀作品,在它身上,我们可以看见《杯酒人生》《禁闭岛》《恐怖游轮》《爱在午夜降临时》《革命之路》《安妮霍尔》等电影的影子。但我觉得有一部电影,和它最像而且它也没能超越,那就是《闪灵》。 《闪灵》的故事发生在 ...
成住坏空
37岁。“一个可怕的年纪,”凯洛夫伏在桌前,一边发呆一边思忖着。 这是一个尴尬的年龄,向上已远离了青春的芬芳,向下也还远远探不到老年的边界。这个阶段的迷茫是如此真实,年龄焦虑像一拳拳沉重的击打,从虚空中来,席卷一番,又消遁于无 ...
长远看,体制内才最不稳定
对于中国式的父母来说,一份稳定的工作不仅是儿女在毕业后的首要目标,甚至也是最高要求。公务员、事业编、教师、医生……有了这些标签,丈母娘必然“龙颜大喜”高看你一眼。 虽然体制内安稳,但每年都有人在盘算着如何“逃离体制”。 “有份 ...
《革命之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在《瑞克和莫蒂》中,瑞克曾对莫蒂说,“别担心,不管环境变得有多么糟,最终你都会适应一切。”每个人小时候都曾想当过科学家,只不过大多数人在发现自己没有相应的天赋时,选择对自己说,“你看,当不了科学家也没什么嘛,我照样可以去做别的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