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恩里克·达维(Enrique Dawi)执导,于1985年4月4日上映的《再见,罗伯特》是阿根廷第一部公开讲述两个男人间浪漫故事的院线电影。在两位彼时正大受欢迎的本土男演员卡洛斯·卡尔沃(Carlos Calvo)和维克多·拉普拉斯(Víctor Laplace)的加盟主演下,这部以浪漫的神经质为主基调的商业喜剧片以一副诙谐而不失深度的姿态大胆探索了性少数群体之间这种至关重要却不为世俗社会所接纳的禁忌情感关系……

...

作为上世纪阿根廷电影向成熟表达过渡的众多正面证明之一,这部带有喜剧节奏的小成本电影选择了这样一个尚未被公众所触及的戏剧主题,即性少数群体本身的内疚与羞耻、群体内部的互助与博弈以及外部的打压与敌意。而以维克多·拉普拉斯为首的演出班底也为这部剪辑别出心裁、摄影精致的小电影增添了人物鲜明生动的又一项优势,为阿根廷艺术电影的振兴指出了另一个非常积极的方向。

...

当《再见,罗伯特》在电影街举办首映活动时,这部横空出世的电影一下子引发了一场很大的轰动,它几乎吸引了所有当时认为同性恋不是罪的人。随后,繁荣的买票群体将其演变为一个巨大的成功。许多影评人将其评价为一部“破碎而甜蜜”的、“相当戏剧性”的、“超前于时代”的喜剧电影。而时间证明了,他们是对的。尽管《再见,罗伯特》并未取得成功而广泛的国际发行,但因为这是第一个“以同性恋为主题”的阿根廷电影,它注定将频频在西语影视领域中被回顾。

...
即使在时隔数十年后,“再见,罗伯特。”也仍是拉美地区性少数群体的必修语录之一,甚至会成为一些知名偶像离世时的讣告标题。

在漫长且令人窒息的保守右翼军事独裁统治时期,官僚政府封锁与审查着各类艺术探讨和新闻媒体。因此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里那些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和酷儿解放风云在进入公众视野之前就已被彻底清刷。但阿根廷的天空并非总是乌云环绕:在20世纪70年代初一段短暂的民主政府时期,于1974年上映的诙谐喜剧《休战协定》(1975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还是出现了阿根廷影史中的第一个非刻板印象并公开出柜的同性恋角色——尽管这个配角并不被外界所充分理解,但在电影中,他在最后被作为主角的父亲所接纳。巧合的是,作为《休战协定》第三位主演的女电影人安娜·玛丽亚·皮基奥(Ana María Picchio)将在十一年后带着更为精进的演绎技巧加入《再见,罗伯特》剧组,以第三主演的身份饰演毛躁泼辣但质朴纯良的同妻玛尔塔。

...
此处,玛尔塔正在质问罗伯特的性取向。

事实上,当理清楚电影里被人为打乱的时间线时,我们就会发现剧情其实很简单:中年白领罗伯特(卡洛斯·卡尔沃 饰)与妻子玛尔塔吵架分居后,在意外之下与出柜作家马塞洛(维克多·拉普拉斯 饰)成为了同居室友。无话不谈的他们在一个宿醉的午夜发生了性关系。令他愉悦而痛苦的是,他显然早已与马塞洛坠入爱河……从那时起,正如剧本大纲所写的那样“他必须学会面对他人的目光”,更加准确的说是“罗伯特必须直面自己内心的感受”,即同性恋内疚心理。(这需要结合数世纪以来以基督教为主的各式教会统治体系对性少数群体诛心式的长久驱逐与镇压,这弥而不散的历史遗毒诱发并胁迫着许多受害者们内心深处的自毁倾向。这也是为何骄傲活动对西方性少数群体如此重要的缘故。受限篇幅,此处不过多展开。)

...

似乎是为了勾勒好这种被矛盾与压抑裹挟着的拧巴心态,电影开篇的叙事就相当狡猾而凌乱——开幕便是酒醒后的罗伯特,他的身旁是熟睡的马塞洛在告诉观众们他们就是“一对小两口”,很显然,这是一个插叙。随后一首悠扬悦耳的主题曲后,画面跟随罗伯特一起来到一家酒吧。在一阵阴森刺耳的背景音乐下,罗伯特的迷幻人生二重奏响起了。这无疑是一种强调,每当罗伯特对马塞洛的爱意与欲望被进一步激发与强化时,类似的音乐便会出现;与之伴随的一位又一位试图通过指责与羞辱将他拉回“正轨”的亲人与故友,从死去的父母、多年未见的神父、邻居大哥,甚至是在酒吧出现的好友路易斯托——事实上,他们早已脱离罗伯特实际的生活轨迹,但这些人仍然会时不时的“出现”,漠视罗伯特的勇敢与痛苦,嘲笑、殴打乃至哀嚎着罗伯特的“新生”。即使是这样,他仍与多年未见的“好友”谈起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

而当镜头转向台球室时,这个故事才在一通障眼法后迎来真正的时间起点:离家出走的罗伯特与同事讨论自己的落脚点……作为一部混杂了大量幻想场景的叙事作品,恩里克·达维刻意模糊了现实与虚幻的边界线,因此整部电影里观众们都能切身感受到主角罗伯特的精神世界正在逐渐崩坏。为了缓解心灵的不安,他决定独自生活一段时间,并与心理学家开始了矫正治疗。然而心理学家开明的前卫思想却进一步加剧了其内核的崩塌危机,以至于彻底崩溃的他因在午夜时分半裸漫步街道而被警察逮捕。当警员告诉他只能打一个电话时,精神恍惚的罗伯特打给他所爱的人——马塞洛。

...
在故事的结尾,没有人知道罗伯特最终何去何从;观众们只知道,不管是马塞洛,还是玛尔塔,他们都在等罗伯特的“回家”……

用当今视角来审判,我们会留意到电影的环境与人物设置似乎“过于理想且天真”了;而且作为一个爱情故事,这片子甚至低调得连男主角们之间的一场吻戏都没有,一个态度不明的开放式结局让这出生活喜剧变得有些悲凉。但在1985年,在阿方辛成为阿根廷第一任民选总统的第二年,那些以前不准谈论的话题被频频涉及。即使是同性恋,这样一个“糟糕”且“禁忌”的“低俗话题”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这就是为什么《再见,罗伯特》即使谈不上伟大的作品,但它仍是许多阿根廷影人心中的杰作。

...

时过境迁,当年近八旬的行业常青树维克多·拉普拉斯被问及这部作品时,身为异性恋的他仍旧感慨万千:“我还记得首映时有一个同性恋男孩走近我,对我说:“非常感谢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无论如何,他们都在称赞我们。是的,我至今都记得这些。这就是电影的价值所在,不是吗?电影让我们有梦想和幻想,也给我们留下了勇气的见证。”

...

在这部电影里,维克多饰演的作家马塞洛是一个崇拜“精致”与“宽容”的真正绅士,他喜爱古典音乐,写着不被出版社看好的艺术小说。但他的拉拉朋友却始终力挺他,甚至想与之结婚——“因为在他的故事纯净得容不下一丝炮火”。当被问及如今最想修改角色哪一特征时,维克多评论道:“我认为,马塞洛不应该穿酒红色的长袍(这是当时的典型中年小资男同装扮)。而且,正如我所说的,亲密接触确实是太少了。我们当时只是尽自己所能:一些小眼神,把手放在对方胸前,一些拥抱来展现这段关系的正在萌芽与壮大。电影非常好,我还记得安娜·玛丽亚·皮奇奥饰演的玛尔塔去拜访马塞洛时的非凡场面。在那里,她即兴发挥地打碎了一个杯子。剧本里没有这样写,但她的巧思扭转了后面的几场戏。她为电影增添了太多灵气。”

...
安娜·玛丽亚·皮奇奥无愧为阿根廷电影行业的卓越代表之一,这段“原配本想大战男小三结果姐妹双双把茶饮”的小剧场堪称电影的名场面。

“无论如何,我认为《再见,罗伯特》是一部美丽的电影,一部关于爱、友谊和忠诚的电影。”维克多最后深情地评价着。

...
2024年6月,旨在发掘全球各区域宝藏影像的【彩云自译】栏目在历时一周的听译、调轴与反复校对后,正式完工《再见,罗伯特》的收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