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句话评价《碟中谍8:最终清算》,那么就是“这是一部关于幽灵的电影,时间的幽灵,好莱坞的幽灵”。
从1996年5月22日的第一部由布莱恩·德·帕尔玛执导的《碟中谍》到当下,这个系列已经走过了将近30年的时光。
汤姆·克鲁斯这个上天入地的“超人”也终究是抵不过时间的力量,岁月的痕迹在他的面庞上清晰可见。

《碟中谍8》海报
作者:Wayne
责编:万年 刘小黛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情怀与叙事的双重面向:
伊森·亨特最后的奔跑
走进电影院的人们,要么是该系列的情怀老粉,要么是得闻于碟中谍大名而首次尝鲜的新人。《碟中谍8》处理的最好但同时也是最不好的点,就在于它对所有观影者的一视同仁。影片中反复出现带出前作剧情回顾的台词与闪回,让这部“终局之战”变得可阅、可视。
电影处处充满了彩蛋:写着1996.5.22的字条;30年前在首部作品中埋下的伏笔,让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配角成为终章的主力军;让30年前令伊森·亨特开启系列冒险的反派,通过“儿子”这一血缘形象“借尸还魂”,与伊森·亨特完成和解。
于是,电影中伊森·亨特真正的对手也就现身了——不是实体,但也不是AI;而是时间,是过去。影片充斥着闪回与对前情回顾的台词提示,一方面是为了降低观影门槛,另一方面也是由此展现亨特这30年来一直持续奔跑的原因。
影片讲亨特这一次的危机联系到《碟中谍3》中亨特的所作所为,欲有“自己为自己买单”的因果联系,而之所以作为终章,正是因为要解决这些过去产生痼疾,让亨特顺理成章地完成“退休”。
为此,编导们不惜在当中加入一个经典的“笨蛋美女”形象,她一方面充当着亨特生命中过去的那些幽灵的化身,另一方面也作为为观众提出困惑与问题的角色。在编剧的写作技巧中有这么一条法则,当剧情的bug亦或是漏洞太多,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电影中的人物自己指出这个漏洞。
同理地,当电影中那些看似合理或是不合理的高科技技术让观众一头雾水时,这一“笨蛋美女”也恰如其实地为这些漏洞买单,为那些解释性的话语提供合理性。

《碟中谍8》剧照
时间幽灵术,电影的奇迹信念
正如同罗兰·巴特在《明室》中所言,照片既是“现在的过去”,也是“过去的现在”。从电影开头的“混剪”带出所有过往系列的“名场面”,这些过去的面庞与记忆朝我们涌来时,它宣告的是一种必然的消逝,一种痕迹。
选取以这种方式作为这部终章的开场,在商业性的角度上来讲无疑是一种让观众落泪、买单的回忆杀形式,也顺便提高了电影的口碑;但如果我们仅从电影的层面来看的话,开场的蒙太奇作为电影的幽灵术,在捕捉记忆的痕迹的同时也呈现出《碟中谍8》亦或是说伊森·亨特——这个“超人”的一种“向死而生”的信念,开头的镜头不断切回伊森·亨特的脸庞特写,不单单是在展现时间,也是在展现亨特企图超越时间的决心。

《碟中谍8》这部终章书接第七部,一个不见实体的大反派,看似与时俱进,但却像是这一存活三十余年的“老”系列注入“新”血液的徒劳之举。也正是因此,“智体”在整部电影当中只充当一个形式上的反派,不带有震慑力也没有压迫感,它充其量只是让这部终章展开叙事的一个契机、一个背景板。
第七部当中,主角团与智体的斗智斗勇,步步行走在悬挂的钢丝上,亨特等人腹背受敌,观众期待着看他如何“破局”,而终章几乎完全削弱了这一“碟”系悬疑的成分,更加纯粹地展现汤姆·克鲁斯这一好莱坞最后的巨星在银幕上的肢体秀。
也正是因此,伊森·亨特的这种信念也就成为了好莱坞神话时期观众对电影的信念:我们走进影院,清楚地明白这一类型的定型化叙事,我们坚信银幕上的英雄终会打败反派,正如亨特在这部终章中的所有计划也几乎都是靠着奇迹和信念完成的,于是那剧情上逻辑漏洞在这一刻也就成为了奇迹的点缀。

《碟中谍8》剧照
终章与新生:好莱坞神话的轮回
《碟中谍8》将前系列中纯粹的古典式个人英雄主义上升到了国际主义的维度,制造了一个冷战式的危机困境,让美国充当困境中的道德领袖。伊森·亨特执行任务的72个小时倒计时,也正如同90年代那悬挂在每个人头上的末日钟声。
影片塑造了一位与美国当下总统形象(极端右翼、白人男性)丝毫不同的角色,让她在危急时刻选择放弃美国的军事竞争力,从而赢得美国的道德竞争力。

在这种看似大义凛然地剧作安排下显露出的正是与现实的严重割裂,这种美国拯救世界的影像幻想反倒显露出了一种悲凉与无奈感——好莱坞曾经的电影神话如今只能寄居在核毁灭性打击的困境当中充当自慰性的救世主。
这种国际主义式的升华,将《碟中谍》这个系列的视野带到了前所未有的范畴。1996年的第一部《碟中谍》阐述的亨特如何解决自身的危机,以个人延伸至宏大的范畴。而
《碟中谍8》则直接地让亨特担任起了“救世主”的身份,甚至可以说,《碟中谍8》的所有叙事线索与叙事段落也都在为亨特的这一身份而服务。于是尽管电影在叙事上呈现割裂感,但它始终明确着这条主线,那么那些实拍与奔跑的美学在影片中也就成为了该系列所塑造的“银幕神话”不可或缺的一点。
当伊森·亨特从高空坠落,身体形成一条弧线,欲要“死亡”的一刻却重获了新生,危机解除。黄金时代的好莱坞神话,也在“最后一分钟营救”后迎来了属于它自己的最后的黎明。山丘上的牧民朝着亨特挥手的那一刻,我们才迎来了《碟中谍8》最后的反转——那宏大的国际英雄主义又一次回到了古典的个人英雄主义。
影片落脚在了如同《暴雨将至》结尾那新生的希望一般,也标志着伊森·亨特终于在时间的碎片中结束了自己的最后一跃,带着伤痕与爱、过去与未来、救赎与希冀。
这一跃,“不只为我们珍爱之人,也为不曾谋面之人”。

《碟中谍8》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