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基于Lydia Tár和Linda Tarr双重自我的对Lydia的剖析,剖析完了之后会在后面放上全片(我看出来的)每一个细节,还有剧本与画面的细节对照。

全篇分析建立的基础:这是一个塔尔视角的电影。我们所不知道的、电影所模糊的一切,是塔尔自己不愿意回忆或者不愿意提及的。我们看到的一切是塔尔的态度。

我觉得Tár表现的并非真实的自我。——凯特·布兰切特

电影里Tár的哥哥称呼她Linda,随后才意识到自己口误,重新称呼她为Lydia。这里折射出一件导演不曾言明但确切发生的事情:塔尔改过名。

...
墙上的奖状上的名字是Linda

Lydia Tár,一个看上去就很优雅、上流、古典乐、还很女同的名字,并非是塔尔的本名。

她的本名是Linda Tarr,一个平平无奇的美国名字。一个符合她出身的名字。

Originally a medieval short form of Germanic names containing the element lind meaning "soft, flexible, tender" (Proto-Germanic *linþaz). It also coincides with the Spanish and Portuguese word linda meaning "beautiful".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this name experienced a spike in popularity beginning in the 1930s, peaking in the late 1940s, and declining shortly after that. It was the most popular name for girl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47 to 1952.最初是中世纪日耳曼语名称的缩写形式,包含元素lind,意为“柔软的,灵活的,温柔的”(原日耳曼语*linþaz)。它还与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中的linda相吻合,意思是“美丽的”。

Behind the names告诉我们,Linda在塔尔那一辈的美国女孩里仍然挺受欢迎;关于这个名字的形容词是,女性化,古典,成熟,普通,朝气蓬勃,文雅,美丽,温柔。

这些都不是Lydia Tár。Lydia Tár是古典音乐界只差一步就能封神的大师,表面上极为强大,高傲,刚愎自用,中性化,去性别化的思考方式和谈吐方式,永不示弱,野心赤裸裸的写在脸上。

Lydia Tár和Linda Tarr,其实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自我。塔尔选择以Lydia Tár的形象示人,这是她创造出的另一个自我,出格的、离经叛道的、野心勃勃的自我。但是Linda Tarr也是她,真正的她。Lydia的出现,是为了保护Linda。Linda并不足够强大去抵抗这一路向上爬的恶意和阻力,所以她被塔尔小心锁起来,只用Lydia的形式示人。她以为外在形象足够强大,就足以融入父权的社会。

A two-year-old Tár holding a toy accordion, and a ten-year-old black-eyed Tar holding a hockey stick.She opens the closet, slides late-80's outfits to one side, and squats down to find SIX SHOE BOXES covered in colored paper, labeled in Magic Marker in the block letter style of an eight-year-old child:"Sundries," "Cash," Passport, "My IRA," "Jewelry," and finally, "Little Toys"She smiles then looks up to a SHELF with 53 carefully labeled VHS's of each and every CBS Young People's Concerts.

这是剧本里提到塔尔回家时看到六个小盒子时的反应。

...
六个小盒子,Lydia正好挡住了Jewelery

Lydia的微微一笑证明她并不讨厌自己女性化的一面(这六个盒子非常女性化,尤其是珠宝拿个盒子),也并不讨厌Linda Tarr,不讨厌自己的出身。她会在大受打击后回到家里,其实已经证明她改名并非是因为痛恨Linda Tarr这个名字和出身。但她还是挡住了Jewelry的小盒子,证明她仍然没接受那个小女孩的,脆弱的自我。但,这两个自我都真切的存在于她身上。

Linda Tarr是脆弱的、需要被保护的,但又是顽强到不足以被碾灭的。我认为,对于Lydia Tár而言,Linda Tarr的存在就是我们在全片中一直隐约感知到的“她的良知”。塔尔敏感脆弱的一面其实都是Linda的外显,换句话说,她从未真的无情。

那么,她为什么会走偏到这条路上来呢?我个人觉得是如下原因:

1.塔尔在成长过程中,并未被人以一种合适且理解的方式爱过。

2.塔尔的成长环境完全由父权把控。

3.塔尔不知道什么是“爱”,但她渴求爱,这种渴求让她行之偏差;年轻激情的爱的理解让她疯狂和各种人上床,从年轻人身上汲取自己没有的活力,试图利用性填满爱的空虚。

4.权力腐化了她。手握权力而远离大众,只会越发觉得自己的至高无上,而无视自己所有的虚弱和脆弱。

首先,我们来谈谈第一点:她从未被人以一种合适且理解的方式彻底爱过。

塔尔的成长过程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小时候在家里的部分,第二部分是她在古典乐界学习和打拼的部分。塔尔的妈妈是聋哑人,就算再怎么支持女儿的音乐事业和天赋,也很难真的理解女儿;塔尔有恐音症,应该从小就是个奇怪的小孩儿;塔尔是lesbian,但家庭对她的期望应该是成为一个温柔的、健康的、朝气蓬勃的普通女性,与家里阶级所匹配的异性恋女性,而非高高在上的古典乐大师,这二者必然冲突;何况塔尔其实并不讨厌自己的出身,她的改名必然伴随着一定程度上和家庭的冲突和决裂。

电影刚开头的时候,助理问塔尔要不要回去看母亲,她发了信息。塔尔说,next trip。家庭关系从中可见一斑。

...
...
...
塔尔决定不去看母亲

我并不觉得这里是塔尔对家人冷漠;我更倾向于认为她的改名和她的冷漠都别有原因。如果她对家人冷漠无情,她不会在一切over后回到家里,也不会跟哥哥打招呼。考虑到电影完全出自塔尔的视角,我们所不知道的都是塔尔不愿意回忆或者逃避的东西,那么与原生家庭的故事是塔尔所逃避、从不提起的,而并非是她所鄙夷的(如果她只是为了融入上流社会她应该是鄙夷自己出身的)。

...
Davis急着庆幸自己全身而退

第二部分则是在古典乐界的成长过程。那可是古典乐界,老白男们把控的古典乐界。你看她与Davis的对话,哪怕她已经看上去非常憔悴,言语间也隐约有脆弱透出,Davis也永远只是侃侃而谈过去的音乐家们的故事,告诉她那些冷酷的结局,将自己洗白得一干二净,庆幸自己全身而退。塔尔怎么能从这么一个世界中得到真正的关怀和爱呢?

(持续更新中,未完待续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