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金鸡影展首映礼评分【8.0/10】
② 11.26 二刷评分【9.0/10】
本文想探讨两个维度:
一、公共空间下的性别叙事置换
二、如何从二元对立→推动共识
在长期观影的过程中,最为直观的感受是男性叙事在电影领域几乎占据主导地位(国内最为典型的eg.国师);无论从拍摄视角到叙事逻辑,还是从银幕角色到创作者结构,这种性别权力分配深刻影响了公共空间中的文化表达。而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我们原有的观念里不自觉地强化了男性作为第一性的主导地位,从使女性角色长期沦为男性叙事中的附属品(eg.去年深受非议的《满江红》)
欣喜的是,在这部电影里女性的声音成为叙事的核心——这种置换不仅让女性角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叙述者”,而是成为叙述的主体,从而解构了公共空间中隐性的性别权力结构。(诸如虎扑这样以男性为主体的公共平台空间,仍然存在着戏谑与嘲弄便是最好的例证)
这样一种主客体性别置换的背后,让人联想到去年暑假《芭比》所引发的全球热潮。尽管格蕾塔选择了将“两性议题”更为直接地放置在台面上的方式,但两部影片的核心命题是一致的:性别平等并非一场“男女之间的对抗”,而是一种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在《好东西》里,除了讨论度最广的两性关系,还涉及到了调查记者、举办、流行文化(霉霉)、青少年教育等诸多社会议题。
显然,邵导仍然有意避开了互联网叙事中常见的二元对抗逻辑(eg. 杨笠在节目里被曲解的言论和网民解读→所引发的直接对立);相反正是在大众真实所处的空间语境下,通过真情情感的流露从而建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共识(宋佳、钟楚曦饰演的两位女性)。
不同于迎合消费化的叙事逻辑(eg.陈思诚《消失的她》..)邵导第二篇长片《好东西》而是通过真实而复杂的女性困境,建构了一个关于性别议题的深度对话空间:性别平等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长期进程。
在《好东西》的开放式结尾,当王茉莉向观众抛出那句“正是因为我们足够乐观和自信,我们才能直面悲剧”,电影没有试图给出性别问题的“终极答案”,而是通过角色的未竟之路让观众明白:
当我们逐渐认识到社会中所存在的种种不公而带来的无常与矛盾,我们会感受到人生意义的沮丧或是无力。无论是电影《好东西》还是汉堡黄的《滥俗的歌》,她们都在通过直面悲剧本身,不再滥俗,不再重复悲惨叙事;以一种西西弗式的解构,最终在荒诞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我的生命意义。
尽管,电影中的某些场景和台词显得略为悬浮和失真(eg.刻意强调某些“名词”而忽视了女性的真实境遇),但我们还是能看到电影或许想要传达的核心意图:通过“女性上桌吃饭”的象征性场景,让人们反思父权制对社会关系的压迫与桎梏。
正基于此,推动性别平等的真正关键在于识别并改变深植于制度和文化中的种种不公和弊病。诚如标题所述,男女双方从对立→共识的过程,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妥协或取悦,而是全社会对平等观念的共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