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陀螺电影」)
开头的固定镜头给出城市空中的线缆与地下的轨道,我们马上想起伊姆贝克的首作《半熟少年》。相似的开头,空荡的场景,却没有任何Drama的情节发生。《奥尔莫》的情节更复杂、场景更丰富,常常有不速之客进入这个生活。而这些特征被保留,这些意味不明的镜头,甚至不止在开头,每当有人离开,他们又如同喘息般及时出现。
这次首先出现的不是Bossanova,而是摇滚乐、豪车,年轻的性幻想。场景在之后进入卧室,特写给出地板的纸巾,父亲在隔壁呼唤奥尔莫的名字,我们知道,伊姆贝克又一次将摄影机对准了十几岁的“半熟少年”,年轻、叛逆,尴尬地处于天真儿童与颓废青少年的中间地带。
当然Bossanova还是发生了。室内的闹剧,争执 / 忙碌的同时,滑稽戏将近控制不住。摄影机稍稍停留在父亲表情的特写,以及他所处的只有他的室内空间。这何尝不是Bossanova的本质?伴随欢快、滑稽的配乐,我们竟然看出了淡淡的忧伤。
通过少年的视角,我们再次看到了邻居姐姐的形象,再次看到家里的电视播放雪花。噪声填充了沉默,镜头给出的时间略长,仿佛让我们和奥尔莫一起停顿,等待某种不确定的回应。
简单的台词接到对话,画面迅速切换,角色的视角推进了场景的变化,产生有意的突兀感。打断的通话和未完成的动作,每一次跳跃都像电影在为自己寻找节奏,几次带着尴尬的闯入,空间的封闭与角色的躁动互相强化,生活的每个角落都被幽默入侵。闯入葬礼,出丑,奥尔莫好几次被拽入不属于他的场景,背景音乐突然暂停,空气里尴尬的停滞,随即又被打破。情绪总是那么准确:关掉又打开收音机,来回传递瓶子喝水;幽默的不是夸张的表演,而是这些节奏的控制。
为什么说这部电影像是用写段子的方式拍电影,就在于好几次call back的设计。借唱片机,修理唱片机,修理成功,他们听着唱片机的音乐舞蹈。他们将唱片机带到葬礼、带到舞会,他们继续舞蹈,竟然因为唱片机离开了父亲的病房,而发生一次争吵。取到唱片机之后,米格尔抱着唱片机进入医院,这已经是个很幽默的行为,却还是发生更令人忍俊不禁的对话。
第一次被修理好的破车,第二次发动失败,即将收束的结尾再次让所有人无可奈何。还有被污染的床垫,常常在意味深长的玩笑之后间歇性地出现,这不是那些做作的文本的呼应游戏,而是重新对我们记忆进行校准的意外的回忆点。他们在医院候诊室打闹,在房间准备做爱,所有控制不住的滑稽戏,都被及时幽默地打断。即使迎来那些突然的沉重、那些电影最激烈的时刻,伊姆贝克仍然维持着轻盈,谨慎地不让情绪过载。
邻居女孩的形象相比首作没有任何进步,她变得轻挑,变成了一个比起《半熟少年》更没有特征的欲望对象,有些陈词滥调,伊姆贝克也许在此处偷了懒。
医院之后,导演再次给遥远的家里空镜。 角落里尚未收拾的锅碗,雪花屏幕的电视,晾晒的床垫。熟悉的房间里没有人,只有空气流动的声音,回顾那些事件发生过的痕迹。最后仰望天空,透过树木,看到阳光。影像还是那么明媚,我想起《大自然对你说了什么》的相似场景。
Berlinale2025:伊姆贝克的又一部《半熟少年》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Berlinale2025首映场:生活是诗还是电影?
(首发于「陀螺电影」)大自然对我们说了什么?东华在寺庙谈论我们如何用身体感受世界,起身离开,摄影机呈现了一个向上抬起的动作,我们看着让东华在后文想起埋葬岳父的母亲的那棵树,画面在这停下若干秒,树叶之间透过阳光。洪常秀好像在对我们发出 ...
Berlinale2025首映场
(首发于「陀螺电影」)爱在三部曲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的新作《蓝月亮》和《新浪潮》一定是今年的影迷必看。近年尝试了动画片《阿波罗10½号:太空时代的童年》和类型片杀手喜剧《职业杀手》后,林克莱特又分别以音乐与电影的历史,再次让我们得以 ...
Berlinale2025首映场
(首发于「陀螺电影」)《2025年的欧陆》中,我们看到罗西里尼《1951年的欧洲》的复写,两种时代道德的颠覆,匈牙利 / 罗马尼亚移民所共享的当下后社会主义经济的景观在互文的意义产生了遥远的对比。这样的对比下,社交媒体网络轻度地、再 ...
Berlinale2025首映场
(首发于「陀螺电影」)片名与海报都致敬罗曼·波兰斯基的《罗斯玛丽的婴儿》(Rosemary’s Baby),拍摄的方法很相似,导演学到了波兰斯基的流畅,却没有学到波兰斯基的控制。前半部分尚且不错:波兰斯基的语言被运用在空间布景的视线 ...
Berlinale2025首映场
(首发于「陀螺电影」)世纪初的美国流行起“呢喃核”(Mumblecore)的独立电影风潮,玛丽·布隆斯坦拍摄笨拙而敏感的《酵母》(Yeast, 2008),我们认识了玛丽·布隆斯坦与格蕾塔·葛韦格。如今格蕾塔·葛韦格已经拍出《伯德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