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米埃尔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早期拍摄的记录性影片可以被当做一种景观来欣赏,比如街头实景画面、家庭生活记录、工作场景片段以及自然风光实录,这些影片后来被认为具有“吸引力”,通过对观众好奇心的满足以及眼界的开阔来让人产生新鲜感或者震撼。

叙事性电影占据市场后,影像的这种表现力逐渐式微,但是这种“吸引力”元素却被以某种微妙的方式流传了下来,我认为是保留到了城市纪录片、怪兽片、好莱坞奇观片以及写实性的纪录片里面。

在中国,纪录片的真正传统由黎民伟发展起来,他拍摄了大量的新闻纪录片,像一朵奇葩一样,黎民伟的风格在中国早期电影里面特立独行,好像摆脱了对其他文化艺术的依附,表现出某种受封建烙印影响小的现代性,似乎更像是一种西方式的写实风格。

《淞沪抗战纪实》这种对上海城市景象的截取以及充足的释放,也满足着观赏者对真实场景的猎奇心理,同时包含着敬畏。这种对物质现实的复原,可以说是最电影化的,它不彰显自己,因为素材本身就是一种表现。

创作者深入饱受战争残害的上海,穿梭于布满尸体的街道上,避身于枪林弹雨之间,拍摄了大量的向死本能无限延伸的影像,更留下了侵华的史料证据。

值得一提的是对在四行仓库坚守的“八百壮士”这一事件的表现,他们不再是《八百壮士》以及《八佰》的还原和搬演,而是赤裸地表现在我们眼前。

影片风格冷峻,结构严谨,表现出了创作者的缜密构思,同时也不乏热情,童声歌曲以及义勇军进行曲反复出现,很好地调节了影片的节奏,同时也紧扣着观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