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丝

抗日题材电影《明月几时有》由曾经五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的许鞍华执导。

...

许鞍华  明月几时有 (2017)

在这位著名女导演的履历中,诸如《女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月》、《桃姐》等电影,均以女性视角与生活化叙事见长。在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献礼之际,如此旗帜鲜明地处理一部主旋律题材电影,于许鞍华还是首次。如何在爱国主义命题、个人化风格、商业化诉求等各方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本片最重要的看点之一。从成片的效果看,三个维度之间的融合性依然偏低,因此陷入了目前口碑割裂的尴尬境地。

从2013年开始,许鞍华第一次接触到东江游击队的题材,便立即被打动。这支曾经出没在广东惠阳、东莞、香港一带的抗日武装力量,在当地民众间留下了各种英雄故事。惯常的做法是撷取某位中心人物,拍摄出一部有头有尾的抗战传奇,但许鞍华的野心绝不在于此。正如《黄金时代》里,她力图从多角度呈现上个世纪初中国文人的精神风貌一样。

...

许鞍华  黄金时代 (2014)

在《明月几时有》里,许鞍华想呈现的是一张抗日历史的剖面图。在这个图景中:游击队长、地下情报员和女教师、小学生、有骨气的文人、富家子弟、不识字的妇女等,都站在抗战的同一维度,以各自最可能的方式践行着爱国主义的命题。 

...

▲嘘,别出声,对面可能和我们一样在搞对象

按照许鞍华的叙事习惯,并不会设置一条明晰的故事主线将所有人串联起来,她热衷的是一个又一个生活化场景的散接,这种“散点透视”的方式,虽然实现了导演以日常即景点染民众抗日情绪的主旨,但就普通观众而言,看到的却是一个支线繁多,缺乏立体刻画的抗战人物速写。

甚至连着墨最多的女教师方姑,也缺乏内心逻辑的必要交代,从一位念诗的女教师,到一位迅猛拔枪制敌的女战士,这个跨度间经历的思想变迁,在电影中基本上是抽空的。

...

▲对,就和这图拼得一样,一点过渡效果都没有~

倒是由叶德娴饰演的方母,有着朴素的爱国主义观念和真切的爱女之心,从一位略显吝啬的市井妇人到一位从容就义的抗日志士,叶德娴的表演是令人信服的。而其他演员,并不具备这种无声浸润的表演悟性,就难免浮为抗日符号化人物。

出于商业化考虑,本片在演员选配上也颇费功夫。不仅安排了叶德娴、梁家辉、蒋雯丽、郭涛、周迅等一批成熟演员,还将更多的机会给予彭于晏、霍建华,春夏等当红偶像去发挥。例如短枪队队长——刘黑仔的人物刻画基本上为彭于晏量身打造。他不仅包揽了全片的动作戏,还为这个历史上著名的黑道人物带来几许俏皮与洒脱。令人诧异地是,许鞍华也将动作场面做神奇化处理,也许满足了普通观众被电视剧培养出来的英雄情结,但却再度造成了导演生活化意图与商业化考虑的割裂。 

...

▲刘黑仔单枪灭掉鬼子小队,你说神奇不神奇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作为许鞍华导演的粉丝,我仍然会为镜头中鲜明的南方地域气质所打动,窄街、长巷、村落,湿漉漉水气和长满苔藓的青砖,共同构成了地域上的真实感。围绕方姑的几场感情戏也处理得极细腻,成为片中难能可贵的亮点。

...

▲方姑依旧在,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胜利的愿景在最后的转场镜头中化为现代香港的高楼,风云际会的历史也逐渐化成叙述者口中的故事。昔日英雄与普通人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别。不同的是,一个是被讲述,一个是在生活。许鞍华想要还原的无非是生活真相,只可惜,碎不成篇。

————————  End————————

更多精彩   尽在迷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