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鸟踟蹰Τομετέωροβήματουπελαργού(1991)的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希腊边境,有人说它是一部关于世纪末的绝望的电影。它关注的是在东欧共产主义没落和苏联解体后,当代的边境、难民和变迁的问题。
一位政治家离开议会从家里出走,消失得无影无踪。新闻工作者GregoryKarr正在报导停留在边境的移民和难民的情况,他在人群中碰到一个人非常像那个失踪的政治家。他还找到了一个被作为国境线的河流一分为二的小镇,看到一场超现实的婚礼,新娘和家人在河的这边,新郎和亲友在河的那边。那个人的身份一直没有确定,而那些不幸的难民以及被分割的村庄使Karr理解了他对人情世故的绝望。
一位政治家离开议会从家里出走,消失得无影无踪。新闻工作者GregoryKarr正在报导停留在边境的移民和难民的情况,他在人群中碰到一个人非常像那个失踪的政治家。他还找到了一个被作为国境线的河流一分为二的小镇,看到一场超现实的婚礼,新娘和家人在河的这边,新郎和亲友在河的那边。那个人的身份一直没有确定,而那些不幸的难民以及被分割的村庄使Karr理解了他对人情世故的绝望。
鹳鸟踟蹰Τομετέωροβήματουπελαργού(1991)的影评
隔阂、秩序与世俗神话
如果说塔尔贝拉的《鲸鱼马戏团》讲述的是对人民运动的政治性绝望的话,那么安哲哲罗普洛斯的《鹳鸟踟蹰》讲述的则是对政治家之重建新世界的沉默的怜悯。相对于塔尔贝拉,安哲的影片更多的聚焦于内在的人物(人物的内在),并且同时透露着一种自古以来 ...
鹳鸟踟蹰
布景很美、很清冷,借用朋友的话来说是个漂在水上的世界。“世纪末的绝望”最直接的是被边境分割的小村庄人们相望而不能相聚的绝望,以及政治家对政坛的失望;继而想到由于某种不可说的隔膜带来的刻骨疏离——无法分享的痛苦、触而不发的爱与隐忍冥固 ...
世纪末的凝视
—浅析《鹳鸟踟蹰》中的长镜头如可以选择,我愿死在电影拍摄中。谁也不会料到,这句对电影炽热的告白会一语成谶地成为一个充满宿命感的预言。而今年却已然是安哲罗普洛斯逝世 10周年,恍若隔世一般,这位一生将所有希望凝聚在电影上的长镜头大师也 ...
记
隐匿。因为寻找而显现的隐匿。寻找和隐匿都是流亡,是一个镜子折射出的两面,是共同体必经的分离。你的缺席证明着我的在场,我的在场失落着你的缺席。有一条绝望胶着的线,暗示着那希望,那希望渺茫,但确是——那希望,那渺茫。交替着不可弯折的进程 ...
世界好大,世界好小
人类真的很有意思。一边觉得宇宙很大,锲而不舍地探索未知,为了广阔无边的世界而痴狂;但在这片人类熟知的土地上,我们又在做什么呢?地球,五大洲,国家,地区,民族,文化。分得越来越小,越来越细,越来越不相容。我们生活在宇宙的一个很小很小的 ...
安哲片子的魔力在于:你很可能看不懂他要表达什么,甚至不一定有耐心看完。但总有那么几个神来之笔的长镜头让你难以忘记。止步边境线、酒吧里少女的深情注视、河岸上的无声婚礼和结尾就是这样。调度已出神入化。关注政治影响下的难民。DVD自带字幕之烂让我难以忍受。还好射手上有网友翻译的优质字幕
基本上就是一幅幅画加上两幅画之间必须的运动…火车平移过的画的序列(“流民图”画展?)、监视器里双层嵌套的画,要不是为了一套森严陈腐的诗歌制式,何必把叙述苦难分离的乱象拍成故作优雅的仪式?除此之外声音缺乏想象力,弦乐、流水、教堂钟声,唯独少了的是“流民的声音”
安哲的宗教观其实透露给我们一个重要信息:他并不是一个伟大的影像诗人,而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虚无主义者。因为《永恒和一日》在他的眼中没有区别,所以你在他的电影里本质上是体验不到历史感的。他的伟大之处在于,总是能用镜头语言凭空塑造出一种史诗感。尽管他的电影里总是设有客观视角,然而他的镜头却是极为主观化的。「导演」的痕迹无处不在,你所看到的都是他想要让你看到的。在这部虚实交织的作品里没有什么对于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所谓「末世感」只是源自人之最基本的存在主义危机。遗憾的是,时间在《鹳鸟踟躇》中根本不是一条流动的河,而是一条阻碍人与人交流的固定边境线。被困在此岸的作者最终在云端架起了一座桥,但这幅美景终究是荡漾在水面上的梦幻泡影。因此,这位文艺青年的政治主张在变幻莫测的政治舞台上必然是以「失声」收场。
国境线和国境河,一个直接的关于后冷战降临的故事。放弃了身份的人,迷失在身份中的人。跨国境的婚礼。电视的介入,电影的自反。让娜·莫罗和马斯特洛亚尼那饱经风霜的容颜(再对比一下[三分钟]吧)。#2800
【让我仿佛穿越到了悲伤草原】总是,有个什么人可以说,这是我的,但我,没有什么东西是我的,有一天,我是不是也可以这样骄傲的说,你是我的?我很绝望,请把我忘记在大海深处吧。
孤苦的边境与无尽的流亡。1.聚焦难民题材,深揭后冷战时期的少数族群之苦楚,安哲的政治关切一如既往。2.跨不过的边界线,唯有遥望对面的军事禁区,如鹳鸟般兀自独腿站立,生与死之间仅有一线/一步相隔。3.发生于安哲影片典型空间——小酒馆内的男女对视,如此漫长而深邃,却终究无法弥合心灵间的鸿沟。4.在吊车起重臂上缢亡的男子(想及[尤里西斯的凝视]中吊起的列宁雕像头部),恍若承担起了所有历史的重负。5.隔着界河的婚礼,悖谬式的超现实笔触一如库斯图里卡。6.又见标志性的黄雨衣人,连接并修整电话线杆的仪式性收尾。7.失踪的政治家变成了另一个人,但那个风筝的故事依然没有讲完:在撒哈拉沙漠,所有人都抓住风筝线飞向太空,寻找新家园,有的人则带着人类所写的全部诗集。8.“有时候,为了听到雨声背后的音乐,人不得不沉默。”(9.0/10)
1.世纪末的绝望,无声的婚礼,苦涩伤感的追寻。没有答案,没有尽头,没有笑容;2.人生在万人簇拥中消失,爱情在甜蜜时割裂在绝望中结合,而追寻,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内心一个答案;3.往前一步是死亡,却也是勇敢和爱;4.看完安哲的电影总会在心里默想,真正的电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和新娘的初见、河边婚礼、最后的电线杆和天空都是让人叹为观止的场景和调度,国界这种人为划定的可笑之物造就如此的时空悲情、而又要越过多少界限才能到达“家”呢?本是必死的人类却在短短的一生之中以社会之名制造无数的麻烦和难题,而将这些具体境遇中的难题转化为诗,便是艺术的神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