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用艺术家的宣言开宗明义:我将他变成一件商品,一块画布,他才可以穿越国界的墙。如今商品的流通比人类的流动更加自由,我将他变成一件商品,根据我们所身处时代的规则,他因此才能恢复他的人性和自由。这是如此矛盾,对不对?
的确,影片展示难民的流动(穿梭国界)是以他的静止(在展览馆里作为雕塑展出)为代价,他的肉体在什么时候鲜活什么时候静止,都要为上流社会的马首是瞻。异化已经说烂了。
艺术家的实践也很简单:通过对身体的铭刻把人变成物,进行东方主义的一种物质化书写,这种物质化不只是纹身,也包括visa、合同等文明世界的通行证。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身处系统场域之中、深谙其游戏规则的艺术家来说,这更多是一种戏仿实验/游戏。艺术家助理是女性,她的身份是安抚者,更多的是进行一种情感劳动,通过“世界是你的”这种巧妙的自由主义式话语进行诱骗引导。
对于萨姆来说,他是在展览中渐渐意识到他出卖的不只是皮肤和身体的,经历了一个由“不知/不察觉”到“知/察觉”的过程。在上流人士拍摄的工作场所,萨姆“不懂规矩”地要求把自己的照片寄给妈妈。艺术家只关心他的讽刺,摄影师只关心照片的效果,让男主把头低下来,叫他good boy.只有安抚者关注并回应他的情感需求,用手机拍摄了她认为很美的照片。但萨姆却无法满足,因为照片里没有让妈妈看的儿子的脸,而是他新鲜猎奇的背部。学生在参观他时询问是不是所有远方的人都有这个图腾,如果说刺青过程是图腾的象征意义通过落在肉身实在化,那么此刻,图腾的象征意义又通过巡回展览进入了观看者的心理结构。
萨姆作为人和商品的双重性质以及两者之间的张力被着重刻画。一方面是作为物品被巡回展览,另一方面是作为行动者在感知和介入。以非常朴素的动机(爱情)为起始,被自由主义的美梦所诱骗,以为几近成名的他穿着丝绸袍子在美术馆里像个主人一样行走,却在展览中逐渐明白有价值的不是他而是他的背部皮肤,他对他们来说只是一幅画,他失去了作为人的很多东西,被剥削的感觉也渐渐凸显。在这个过程中,馆内同为静物的艺术品唤起他作为人类的记忆:画中是被定格的动物,观看者是作为画布(纹身艺术皮肤承载者)的人,注视着被定格的死去的动物,作为物品展览的人被唤醒过往故乡爱情生活的鲜活记忆。这个细节处理非常考究,文本还是很精雕细琢的。
另一方面是国族问题,同在国外的同胞(他们也是出逃者)对萨姆在国内的被剥削(阶级等问题)漠不关心,只看到对群体的一种侮辱。然而更残忍的却是,连这种愤怒都是不被允许的,冲突产生了低头的链条:在国内位高权重但在国外惹了麻烦要自己老婆跟萨姆(他的情敌)低头让萨姆跟上流社会低头求情。面对国内的高压形式,男女主同样是依靠出卖身体(嫁给他然后跑路和被纹身然后跑路并没有本质区别)来到高墙另一边,然而在另一边他们不是成为物就是二等公民。妈妈留在故乡承受的苦难和美术馆里附庸风雅商人的夸夸其谈形成鲜明对比:我们第一世界的人给了你们选择啊,要么就忍受战乱和苦难,要么就来被我们像牲口和物品一样地售卖。要将人作为物品去掌控,贩卖,上保险,“文明世界”的人的傲慢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被“文明人”这一套搞了这么一搞之后,萨姆也很快学会了将这些规则作为自己筹码,不再甘心做一幅画和案板上的肉。野蛮人那一段的对峙非常精彩,馆长对艺术品的不稳定感到恐惧,为被一件会开口的物品顶撞而不满,野蛮的手段对他无效,但“人权”牌还是可以打一打,至少政治正确也能作为萨姆自卫的武器。
艺术家接受采访时说的话也在后来印证了,他赋予无(超过身体本身)意义的人类身体作为物品的价值,送上拍卖台进行艺术品拍卖。他也承认这就是披上艺术遮羞布的人口贩卖。拍卖时男主悲哀的脸、恐怖分子一样的象征身体姿态,那一段确实很方形。
结尾几经反转:第一次是对艺术家预言(为了成为人先成为物)的反转,为了重新成为一个人,萨姆离开国家、不要落到监狱的义务,终究是没有完成。第二次是爱情故事和人际关系反转,在另一个国度,萨姆和心上人说着只属于他们的母语,开心地被驱逐出文明人的国度,在告别电话里对情感劳动的助理(简直是保姆)说take care of yourself,也是对take care of艺术作品的一个反拨。第三次是类似爽文的一个权力反转,在这里揭示艺术家的游戏,只有通过成为物品才能成为人,只有死了才能活,其实他不是打击系统而是戏耍了系统。他是活在消费社会系统中的反讽艺术家,在里面,被忽略,他也让萨姆都体会过了。
整个电影很聪明很精巧,幽默感和戏剧感也很强,从音乐和画面来看,是使用当下社会议题拍摄当代悲剧的一次尝试,对身体和国族问题(难民、身体工作者)均有涉及,恰到好处(蜻蜓点水)地表现那么一点人道主义关怀,也把圆形人物都立起来了,比如艺术家虽然是反讽的、看似和男主有爱的,但是他对皮肤的健康状况(即艺术品的展览价值)的关心胜过对人的关心,这个部分并不是最后说一句你是自由的就可以和解。比如女性助理,她身兼多职,一个是看护艺术品(艺术家因为萨姆皮肤状况出问题对她大发雷霆),一个是对萨姆的情感照料,像保姆一样关照他的起居生活,结尾还因萨姆的假死落下眼泪。
当然,败笔也在第三次反转,这个“我一直都是自由的”的反转太爽文,也太自欺欺人,它不但没有点明这种所谓的自由是依靠在系统中周旋、商业博弈、赌博的运气积累起来的,反而起了一个安慰剂的效果,有一种利用了社会议题却又粉饰了真问题的感觉,批判和反讽力度也因此有所下滑。
这样来看,虽然不至于是为了反转而反转,只是重重悬疑下来,最后居然聚焦在虚无主义艺术家的反讽游戏上,多少有点观感不好。我会忍不住猜测这个导演会不会把自己和片中的艺术家重合了,如此聪明和精巧,深谙艺术场域的游戏规则,貌似与民同乐却不知不觉流露出了一点点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