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原作比起來有得有失。為了聚焦,把“旅店小說”的中心場景旅店換到了劇院,節奏比較緊湊了。最重大的改變是,挪用橫光利一《上海》的主角對《上海之死》進行了自覺的改寫和置換。
核心來說,《上海之死》是戀地的、女性的、陰柔的、舞台的,而《蘭心大劇院》是影視的、男性的、革命的、甚至北方的。
電影把《上海之死》對上海的戀地情結、海派文學的餘韻、女性氣質的力量全部抹殺了,小說結尾的決絕一躍是于堇的獨角戲,上海知道用雨水歡迎她,她也知道親吻上海的街道。盡管劇中劇是男女搭配,但始終是女人或者說女性魅力占上風。最後的獨角戲更是彰顯,除了養父幾乎所有男人都讓她看不起, 這一點和白雲裳是相投的。厲害的強勢女人或裝作弱勢的溫柔女人,海上兩支花在進退之間惺惺相惜,因此這兩個角色才立得住。
電影打壓了兩位女性角色的能動性。由于原作中除了養父和猶太人沒一個能行的,最緊要的就是扶一個能行的男主角起來,選的是小說中的老好人導演,要講革命與戀愛故事,結局就變成老套異性戀故事。
劇中劇的劇本内容從浮誇新感覺派換成了左翼戲劇。随之而來的就是整個場景氛圍(由洋到土)、主角以及母題的置換:最明顯的就是雨,纏綿的陰性的雨隻是變成了髒兮兮的背景,在此背景下,主角于堇變得土氣老氣滄桑,确實,主角不再是海上花的舞女,而是女工革命者。母題也從鴛鴦蝴蝶海派轉入左翼以及當代革命愛情,後期轉入抗日神劇和革命愛情,仿佛人家養父辛苦賺錢送她上的是愛國女校而不是教會學校......
通過這樣的題材、主角置換處理,所有情色而不色情的部分都被去除了,陰柔的部分也被去除了。全片異性戀最性感的部分居然是小田切讓被打藥之後的迷亂......國際化的班子最後灰頭土臉地落入當代文學革命與愛情的母題,人物平面化是必然的結果,趙又廷小奶狗适合偶像劇但不适合左翼,原作中四十多歲的老馬反倒沉穩一些,更像幹實事的而不是風花雪月文藝片導演和偶像劇演員,強行去扶一個男主角是很違和的,但為了最後的革命愛情結尾還是這麼幹了。莫本來就是個公子哥喜歡趨炎附勢注重時髦和女人,為了簡化直接弄成漢奸頭,把文藝青年的一面全部讓渡給了導演(而原作導演是搞左翼戲劇的看不起文藝酸的愛情戲),并且讓他唱了所有黑臉。
黃湘麗是最好的,被塑造成進步女學生了(女學生賽高),發型旗袍和氣質都太留日女學生了。原作的白是手腕不輸于的厲害角色,年齡和長相也差不多,但前妻和情婦的張力關系在電影裡變成了女學生對女演員的崇拜之情,這樣操作起來比較健康可能。但這一操作,年齡差和強弱關系一下子就出來了,磕死我了,堂堂燕京大學女學生,東京留學讀日本文學,竟然追着車狂舔,一口一個于姐。可惜了叫的是于姐而不是姐姐,這也太北方了。不可惜的是黃湘麗的聲音軟軟的一字一句的,吐字很可愛,叫姐的時候太乖(0)了。所以看到她脫得隻剩下内衣躺在鞏俐的床上講什麼我一直喜歡你,被鞏俐姐姐搞得魂不守舍的樣子,事後在鞏俐懷裡的樣子,我一下子就磕暈了。希望婁烨不要拉燈,學學徐克,多多發展這方面的鏡頭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