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队新剧《捍卫雅各布》,刚刚推出,就在豆瓣获得了8.7的高分。

...

该剧剧本改编自美国罪案小说家威廉·兰迪的同名畅销小说。

本剧的导演莫滕·泰杜姆,曾凭借电影《模仿游戏》,获得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

...

本剧的演员阵容也很强大。

男主角克里斯·埃文斯,曾出演漫威宇宙中的美国队长、《神奇四侠》中的火男等。

在剧中他颠覆了以往的形象,以一个父亲的身份出现,将父亲的慈爱和人格的矛盾复杂演绎得淋漓尽致。

...

剧中女主角,饰演母亲的米歇尔·道克瑞,曾凭借《唐顿庄园》里大小姐的角色获得了无数好评。

...

剧中饰演儿子的杰登·马泰尔,是一位演艺经历丰富的小童星,亦正亦邪的面孔,让他适合出演不同的角色。

他在这部剧中,饰演一个重大命案的嫌疑人。

...

当他阴郁时,展现阴沉冷血的一面的时,你会认定他就是凶手;而当他表现出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少年,突然成为“罪犯”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作为一名小男孩惊慌无助脆弱失落的一面的时候,你又会觉得似乎他没有撒谎,他并不是凶手。

可以说,这位小演员精湛的表演,为这部悬疑剧剧情埋下的伏笔和剧情的推动增色不少。

...

该剧的故事,围绕一个小镇的普通中产阶级家庭展开:父亲安迪·巴尔博,是一名地方检察官;母亲洛瑞,在一家儿童福利机构工作;他们的儿子雅各布,是一名普通初中生。

一家人相互信任,其乐融融,岁月静好。

...

但是,一起突如其来的谋杀案,打破了一家人生活的平静,彻底颠覆了每个人的生活。

镇上的公园发生了一起命案,死者是14岁的八年级学生本杰明:他身中三刀,失血过多惨死。

除了死者身上的半枚指纹,和树林里被丢弃的一把小刀,警方没有发现其他有用的线索。

...

安迪到受害者家中,对受害者的父母表示哀悼和同情,甚至暗自庆幸被残忍杀害的不是自己的儿子。

但一个晴天霹雳突然袭来,他的儿子雅各布被指有杀人嫌疑,突然被警方带走。

...

据警方调查,死者身上被发现的指纹,正是雅各布的。

安迪和妻子,怎么样也不能相信,自己眼里一向懂事乖巧的雅各布,居然是杀人犯。

听着雅各布的解释,他们将信将疑。

...

陪伴儿子一路成长,安迪和妻子在内心深处坚信自己儿子是个懂事乖巧的好孩子。

可很多的迹象,似乎又都在指明雅各布就是凶手:

雅各布在得知自己的同学被杀害后,表现得很淡然很无所谓;在接受律师询问事发当天情况时,他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更可怕的是,安迪在雅各布抽屉里,发现了被包裹的小刀,似乎是警察尚未找到的凶器。

...

出于父亲对儿子保护的本能,安迪发现小刀后,偷偷把刀丢进了垃圾车。

在安迪向妻子坦白,自己的父亲曾因杀害儿童被关进监狱,自己不确定家族基因里是否藏有暴力基因时,妻子也慌了。

她回忆起雅各布小时候爱哭闹,幼儿园时差点用碗砸伤同班同学。也不由得开始怀疑雅各布是否有暴力倾向,甚至带他去做脑部检查和心理诊断。

...

但是,凭着多年参与案件调查的检察官的直觉,安迪心里隐隐觉得,事情远远没有表面那么简单。

在被警方调查的所有嫌疑犯中,有一位刑满释放的曾经的恋童癖者和杀害过儿童的罪犯。

他的手机里,还藏有很多这次案件被害者的照片。但安迪始终没有寻找到有力证据,证明他才是杀人凶手。

...

自己该不该相信自己儿子?该不该相信自己的直觉?自己该作为一名铁面无私的检察官去捍卫法律,还是该作为一名父亲保护家人和儿子?

安迪陷入了深深的矛盾......

...

这部剧每集剧情都在翻转。

随着剧情的推进,真相愈演愈复杂和更加扑朔迷离,让人很难以猜测到结局。

作为一部悬疑剧,真的很吊人胃口。而剧情之后,所展露的人性的复杂性,也值得人深思和品味。

01

一些人只看得到自己愿意看到的东西,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一些吃瓜群众并不关心真相,只关心事情闹得够不够大好不好看;一些媒体不关心真相,只关心新闻事件够不够吸引眼球能不能带来流量能不能被持续报道。

这算是在一个信息时代、一个流量时代、一个泛娱乐化时代的弊端吧。

...

雅各布只是被作为嫌疑人之一带到警局。

都还没有有力地证据证明他犯下了这桩命案,他就被所有人断定是“杀人凶手”。

同学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过分的言论、父母被朋友和同事们远离、家里的车库门被人用油漆写上杀人犯字样、媒体纷纷争相挖掘和报道“少年杀人犯”的生活。

甚至有写书的人,假装想要帮助雅各布的妈妈,假装成为她的朋友,只为了挖掘更多的新闻素材。

...

雅各布的律师,在雅各布被带到法庭前,对雅各布的父母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在媒体面前出现时,你们不要有任何的表情,如果媒体和公众看到你们哭,会报道你们在假意博取同情,如果看到你们抗拒采访,会报道你们没有悔过之意。”

想起多年前陈凯歌的一部电影《搜索》,女主角叶秋蓝,在自己没有出面进行过任何回应和解释的情况下,被媒体和公众认定为是不给老人让座的道德败坏的人。

被人污蔑为是小三。

...

在媒体的聚光灯下成为人人喊打的走狗,被不知情的民众无端谩骂和骚扰,最终不堪重负,跳楼自杀。

人言可畏,希望每一个人不轻易对一起事件随意下论断,不随意成为网络暴力的助推器。

谣言止于智者。

02

我们自己都难以认清自己,更别说全然了解别人

安迪耗费了半生的时间,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生活体面的检察官;他花了很长时间忘记自己的童年,忘记自己作为一个杀人犯的儿子的身份。

但他一直被一个可怕的梦魇缠绕,他一直记得父亲在狱中狰狞的笑容。一直害怕自己父亲,和爷爷的暴力基因,会遗传到自己身上。

当他自己表现出人性中的自私、变现出自己的阴暗面的时候,他也会怀疑自己到底是谁。

...

安迪和妻子一直很恩爱。

但妻子永远也想不到,安迪竟然在儿子出事时,才向自己坦白了自己的家族史。

她以为自己和儿子无话不谈,知道儿子的一切。却不知道儿子在学校被人欺负,儿子独来独往没几个朋友。儿子在网上和不认识的网友一起玩网络杀人游戏......

安迪的妻子,一度不知道自己该信谁,该相信什么了。

...

心理学上,有一个有趣的理论。

据说,关于我们自己的一些情况,有“我知”、“他知”、“我不知”、“他不知”四种条件。

...

两两组合后,有四种结果:a.我知他知;b.我知他不知;c.我不知他知;d.我不知他不知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是“我知他知”的这部分。例如大家都知道某个人活泼开朗爱恨分明,他也知道自己的这一标签。

但我们并不会将自己所有的一面都展现在众人面前。

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会刻意或非刻意的隐藏起一些特点,这些特点自己清楚,但外人并不了解。

...

当然也会出现“我不知他知”的部分,有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有某些优点或缺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别人却看的清清楚楚。

最后便是“我不知他不知”的部分,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或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一面。这些我们自己不了解,也从没在外人面前表露过,也不被众人所知。

...

人性是复杂的。

了解人性的复杂性,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接纳自己,和包容不同人身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03

对与错,永远只是相对的

安迪在剧中,一直在正义和规则,以及作为父亲的本能之间的挣扎。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过一个著名的道德两难故事案例—海因茨偷药。

据此判断人不同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

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

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海因茨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

在这个虚构的案例中,有很多两难选择的对错被提出和争论。

比如,海因茨应该偷药吗?海因茨作为一名丈夫,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海因茨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回想故事中的困境,海因茨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什么?

...

其实,此类难以判断对错的问题,在生活中,在法理中,并不少见。

事情的全貌很难被看到,看事情的角度也很多样,对一件事情的评判,很难做到绝对的客观和公正。

相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法律和制度的发展。

我们的法律体系和道德认知体系,也会往更客观全面、更人性化、更有差异性和针对性的方向发展。

...

所有谜团还待解开,所有的真相还待揭露,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集的剧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