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你現在正在經曆人生的哪個階段,伯德小姐的青春,就是你我的青春。

...

看這部影片前,我很驚訝。明明一位平淡無奇的高中女生的成長故事,居然收獲了這麼高的評分。

也許她經曆的,就是茫茫人海中的我們所經曆的。

全片圍繞高中女生克裡斯汀想要離開加州到東北部私立學校上大學的主線展開。那些青春期的片段:社團、男友、失戀、友誼破碎、家庭争吵構成了平淡劇情裡的起起伏伏。

...

女主與母親的鬥争是幾乎貫穿全篇。影片開始于母女倆在車裡的争吵,結束于女兒在電話留言裡與母親的和解。就她們的性格而言,母女倆既相似又相對。刀子嘴豆腐心卻偏偏多愁善感。她們倆講話不免尖酸刻薄,互相挑對方的毛病,這似乎也是大多數母女們的相處模式吧。

...

也正是兩個人的強硬性格讓這個家得以頑強的繼續下去。父親失去工作後,母親一人支撐起家庭,雖然她常以經濟壓力為由在一些方面壓制自己的女兒,卻從未停止默默付出。而女兒為了未來的的大學夢,申請學費補助和獎學金,央求父親幫忙,打暑期工攢錢,從未放棄。這種堅韌的品質,正是那個天天唠叨自己的媽媽給女兒最好的禮物。母女倆的水火不容,那些因為回家時間,收拾衣服等瑣事引發的争吵,也隻不過是青春期裡應有的抗争與必經的成長過程。

...

有一個争吵的片段讓我印象很深刻:

媽媽:“你知道養大你要花多少錢嗎?”

伯德:“養大我到底要花多少錢,我會長大然後賺很多錢,把我欠你的用一張支票還幹淨,這樣我就再也不用跟你說話!”

...

那時我們是多麼想要脫離父母對我們的束縛,想以一個成年人的姿态,擁有支配的權利。但我們沒有意識到,有一些責任,他們早已替我們承擔。也許媽媽從來就不是非要與你為敵,隻是想讓你像普通人那樣步履平穩地前進,少走些彎路,少吃點虧。但對于女兒,小時候要聽父母的話,好好上學;畢業了要聽父母的話,好好工作;工作了要聽父母的話,早點結婚……那什麼時候我們才能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

我們都曾渴望,自己的人生由自己決定。即使會吃虧,即使會犯錯,但不親身經曆過,怎能知道生活的苦澀呢?

這一幕幕,竟如此相似,造就了這部電影極強的代入感。

...

伯德:為什麼你不能說我看起來不錯?

媽媽:我以為你不在乎我怎麼想的。

伯德:我還是想要你誇我。

媽媽:抱歉,我說的是實話。你想讓我撒謊?

伯德:不,我隻是希望你喜歡我。

媽媽:我當然愛你。我希望你可以努力成為那個最好的你。

伯德:如果這已經是最好的我呢?

家人的肯定,對人們來說,是很重要的。對于自己的現狀,我想都清醒得很。但是,當我們抱怨自己假期又長胖了的時候,想聽到的不是“少吃點”,而是“不論怎樣,你都是美的。” 當我們工作/上學表現不佳時,我們不想聽到 “你怎麼就是不努力呢?” 而是 “再難我們都會支持你。”這不是自我的麻痹,我們隻是想要那些無條件的信任、關愛、鼓勵,來自那些可以無條件愛你的人。

...

影片的大部分時間裡女主都在拒絕接受自我。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她改掉了父母起的名字:克裡斯汀,給自己取了一個不倫不類的“Lady Bird”。“Lady Bird”可以直譯為飛鳥小姐——人在想要出逃時似乎都想變成鳥類遠走高飛,獲得新生。除了改名之外,女主還拒絕讓父親把車開進學校,以掩蓋自家的貧窮,并且靠撒謊獲得富家女孩的友情。

...

而伯德小姐的成長,也體現在她不斷接受周圍的環境,接受現實,學着與自己和解。她在得知第一任男友是個同性戀後,決定與他道别,讓丹尼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伯德之後遇見的凱爾,則欺騙着她的感情和身體,帥氣的外表下,隐藏着虛僞的心。

...

...

受傷的伯德小姐,好像一隻鳥兒在舔舐雙翼的傷口。她突然明白了,也許隻有家人,才能對她付出完全的善良與包容。伯德小姐終于來到了夢寐以求的紐約,大學生活初體驗之後,鏡頭裡的她身邊突然空曠起來——大城市的自由天空,竟是因為沒有人在意它的存在。接受了姓名,接受了家庭,接受了故鄉,人生才剛剛開始。女主一直渴望着母親的認同,她最終也體會到,原來與家人的聯結,因距離的疏遠變得越來越重要。

...

...

成長就是一個怪圈,擁有的時候不知道珍惜,失去了又想極力挽回。

就像媽媽在機場口口聲聲說不送女兒,結果她開着車離開,又開着車回來。

她繞了一大圈,沒變的是機場還是那個機場,門還是那個門;變了的是女兒已經身在千裡之外,以及自己止不住的淚水。這就是成長的代價。

...

記住媽媽目送你的眼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