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个电影人,我必须要承认,这是一部如果不是在电影院看,我绝对会在第一个小时后昏昏欲睡的电影。不是因为它的时长,而是因为作为一部美国式的人物传记电影,在大银幕放映的好莱坞经典戏剧结构下的产品,它有点儿不合格。前半部分像是爱情片,后半部分沦为女性励志和突破男权枷锁的政治片。前后的割裂,实在不像一个人物传记——尤其是励志片——该有的样子,因为《风雨哈佛路》《当幸福来敲门》铁拳男人等传记已经给出了那种出身底层逆袭人生的绝好电影样式。

这部涉及底层女孩成为西方知名音乐指挥家的电影,剧情展现的,前半部是郭敬明和明晓溪剧情中的麻雀与富二代在美轮美奂的城堡中如何展开爱情的,亦舒式的对底层的困境毫无波澜的表达。这种浮光掠影的设定展开正如李成儒老师批评郭的小说“用廉价的笔触引起广泛共鸣”如出一辙,我们感受不到那种如何在生存的底线还能坚持理想的艰难,自然也感受不到她成功后带来的巨大鼓舞。不痛不痒使得这部励志作品更像是对穷人的无情嘲讽和消费:只要遇到富二代就能梦想成真。这和中国的很多现实主义电视剧何其相似。没有悲悯的情怀和博大的胸襟,没有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就使得这部作品变得轻浮做作。主人公和所有的配角都成了提线木偶,任由导演摆布。女主对男主的爱和事业之间并没有那种绝对的冲突,这就使得电影剧情中女主为了成为指挥家而成为。而男主,开始是一个音乐素养较高,对艺术有独特审美的人,而且是被女主追求理想的执着性格所吸引,后半部分莫名其妙成了庸俗的要面包要家庭的油腻男人,变成了女主理想之路上的绊脚石。这很难让人相信,也很古怪,这种要事业还是感情的抉择不够激烈,甚至不那么成立,也就变得不那么让人感觉得震撼。而女主作为一个坚强主动追求理想的女人,在第一次柏林指挥演出,第一次实现理想这么惊心动魄的时候,居然因为分手的男友赌气不去,这还是那个毅然决然执着的励志女性吗?至于后面男主被女主为女性团体奔波打动,而像女主最开始那样坐在过道上听演唱会,则变成了导演个人意志的强加,为了女性而女性。包括影片中实际存在的最大boss,意图强奸她而收留她当学生的男指挥家。人物性格并不清楚的情况下,在后半部分变成了男权社会压迫女性的代言人,变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傀儡。而女主则由一个指挥家莫名其妙变成了女性追求个人理想,证明女性力量,争取平等的社会活动家,女权代言人。前半部分对女主女权属性的铺垫不足,导致她变成了意识形态宣传下的海伦凯勒式的人物,这就电影本身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剧情过于割裂。导致我们的重心不知道放在哪儿。所以感觉到导演在讲什么,但什么都没讲好。尤其强调女权的时候,又给了丧的片尾字幕:全球排名的指挥家没有女性。又打回了现实。励志的电影片尾又不励志,回到了现实。赋予了社会意义,却否定了电影本身的艺术魅力和戏剧完整,这很可惜。不过,这依旧不妨碍是一部美的影片,至少那些漂亮的街景城堡,靓女俊男可一饱口福。还有影片中最动容的朋友之谊。

3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