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平遥最神棍b级,两极分化,备受争议的,恐怕就是这部《伊比利亚的派对》了。

...

对导演澈与炻充满了好奇。

他说:我有认真回复网上每一条差评,但是有人把我评论删了,我想和他聊聊,心平气和地,就聊聊电影。

...

他说“合作姐姐已经伤心地回酒店,落下了13滴眼泪。他们都走了,留下我一个人,我下次再也不拍这种类型的片子了。”

首映场之后,却出现了反转,不少影迷给它打了四星五星,还有留学生在小城之春门口对导演“疯狂表白”。

他乐得像个孩子。

...

我和他说专访整理好会给他审核。

他说不需要,唯一要求把他p得帅一点。长得丑,不上相。

耿直boy,被朋友笑称“导演界的郑爽”。请你继续走黑红路线。

虽然90年的澈与炻看上去像个98年的孩子,但访谈里,他对电影的理解还是透彻的。就让这篇专访带你走近他。看看他如何在平遥乘风破浪。

采访:置否、刘小黛

整理:刘小黛、置否

图片:荼白

排版:朱令仪

公众号:抛开书本

...

趁年轻玩一次的颜色

抛开书本:《伊比利亚的派对》这部片子放完以后,在豆瓣上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评论,针对这些评论会对你或者以后的创作方向有什么影响吗?

澈与炻:去年来平遥wip放的是片花,当时观众就有不同的反响,这个片子是我从16年回国就开始做,一直到19年一直在这个片子上,因为我选择的风格,内容,方式,视听元素,他并不是一个让普通观众喜欢的东西。

当时我预料到会有一些争议,但没想到争议会这么大,再加上昨天我们又是整个平遥电影节第一部片子,所以这个出现这么大的争议确实是我始料未及的,但到今天,其实我也不后悔,这个片子是我在那个时候内心最真实的反应,这是我做的最自由的一部片子,年轻的时候就应该玩一次,只不过这次的代价有点大。

其实我在做完这部片子之后对未来的方向很清晰,我还是会做一些主流的类型化的片子。这次的这些评论和反应对我个人而言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我该做的东西还会做,只是我不会再做这样的东西,只是一部分人会对我产生这样的印象,我可能做的片子是这种风格。

但是我依然会保持自己的特点,比如在视听上的光色之类的。

抛开书本:您刚刚提到这个影片中的光色是您创作的一个特点,那么在这部片子里的光色也是被大家广泛议论的,您自己是如何看待这种元素的?

澈与炻:其实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滤镜套上去的,是我和后期剪辑师一帧一帧调上去的,我们做的还是一个染色的调色还不是传统的调色方式。因为这个故事是一个比较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故事,他又是在一个封闭的村庄城市发生的故事,当时剧作上它是一个寓言性的东西,所以我想把地域色彩的东西降得很低,包括我让演员说的是普通话而不是方言,因为我想突出这个东西。

再加上我很喜欢日本的浮世绘,我就想说我们有没有可能找一些浮世绘的颜色做参考,把我们的画面调出带有浮世绘风格的色调,其实在调色上我们花了很多功夫,最后的收到的反馈大家可能没那么喜欢,有可能比如某一帧大家觉得很好看,但是一个集体性的色调那家就没那么接受。

...

再加上其实我本来就是一直学画画的,我从小学初中高中学的是画画的,大学的时候学的是平面设计,研究生阶段才开始学电影,绘画对于我的影响还是特别大的,所以这次是我唯一可以自主作出选择的的作品,所以我想能不能大胆点去做一些更多的尝试。

从美术跳到电影

抛开书本:为什么学了很多年的美术之后决定转行去做电影?

澈与炻:在本科的第二年,我去台湾做交换生,当时我在台湾艺术大学交换,因为李安导演和侯孝贤导演都在台艺大读过书,当时可以选修非设计专业的别的课,然后我从小就对电影有很多兴趣,然后我就选修了,我就觉得真的很有意思。

当时正好有个机会是他们电影学院的学生要拍个短片,拍一个僵尸片,他们在台艺大的公告栏贴了个小纸条找免费的群众演员,当时可能因为我没什么事情吧,我就拿了纸条给他们打电话然后我就去当了这个群演,去了之后那天晚上我化完妆等了很久,从七点等到九点半,我被带到拍片的现场,然后打开灯,摄影机走一下位置,那一刹那,我看见灯打在身上,摄影机在我面前移动,有人拿着板,那一刻我觉得特别神奇,我突然的好像这辈子我就应该做这个。

如果我不做这个就会很后悔,我现在做的都不是我喜欢的,那一刻我被感动了,我说不出来为什么,我就觉得我的灵魂被点了一下。

...

从那一天开始,我就在跟我妈吵架,我要改行学电影,我不要做设计了。但是其实我家里面对我的职业是有一个他们的规划的,他们希望我本科毕业之后去国外读个设计,回来当设计师,这是他们自己心里对儿子的一个未来设想。

但我就想做自己,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我就特别想尝试,我觉得我现在不尝试我将来肯定会后悔,我不想留下这种后悔。

等我回国之后,我的姥姥在很早之前也是一个唱京韵大鼓的演员,我姥姥就是介绍了一个老演员给我认识,我就去了他们剧组当了一个小演员,那一段体验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后来回北京之后,我就开学了,我跟老师表达了我想去做电影,老师当时还挺支持的,正好到暑假的时候,之前那个剧组的副导演发了一个张艺谋导演拍摄金陵十三钗的特约演员的通告。

我就想去试试,当时在三元桥,当时现场有100多号人,他们只招七个人,五个人一组,四个警察抓一个小偷,当时我演的就是小偷,当时是进行录像的,然后我就回去等消息了,过了两个月,副导演给我打电话说让我去南京。

后来我就在2012的夏天去了金陵十三钗的剧组,在拍摄之前,我们在宾馆里呆了一个月每天练习军姿,学习日本军人走路的方式。我们拍的很慢,在艺谋导演剧组里面大家都不说话,不拍的时候都没人说话。

当时我有个镜头是有一个姑娘在上面跑,我们去追她然后用枪把她打倒了,然后我们得拿一根烧火棍插在她私密的部位,我当时觉得太难了,我无法完成,试了两次都不行,执行导演准备换人的时候,艺谋导演正好过来了,他就拿着我的手,让我感受那个动作,我就觉得好有力量啊,在这个导演身上我能感受到这种能量。

在这次之后,我去参加了一个新锐导演的计划,拍了一些短片,短片拍完之后,我就想还是要学一些电影的系统知识,所以当时我就去北影蹭课,当时也听了很多北影的教授的课。

毕业之后我觉得我应该好好学一下电影这件事,所以后来我就考上了伦敦电影学院。

...

错乱方言玩极致

抛开书本:在伊比利亚这个片子里面,我会感觉到语言的错乱,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应该在甘肃,但语言有河北方言北京方言,您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澈与炻:其实一开始我们有两个方案,一个是全说当地话,另外一个全说标准普通话。后来到选演员阶段,有很多复杂问题,定了演员之后,不太能让演员在短时间内学出非常标准的甘肃方言。

为啥我们就说标准普通话,问题在于我们有很多配角,大部分都是我们剧组的人,但因为没有钱找演员,有来自北京的,有来自有河北的,在哪的都有。后来他们有的是没办法说标准普通话,当时我就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要不然让每个人都说他们自己的家乡话,让错乱再错乱,就让它走到极致。

当然我有预料到,可能观众会觉得语言体系乱的,我当时想法是,想模糊它的地域色彩,建构一个独立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面可能你能看到各种奇奇怪怪的人,他们是伴随他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人物,就像梦一样,似真非真虚虚实实。

咒语,这是对于你不想说的话的一种态度,一种约定俗成的抗拒的东西。每一次当他不愿意去做这件事的时候,就会拿这个咒语出来,所有人在这个片子里都说过这个咒语,唯独他没说过。

在最后他成为导演的时候,他才说。其实它代表他身边的世界,他爸是游离于这个世界之外的。当他在最后瞬间他开始说这个时候,他成长了,或者他把曾经的自己打碎了,融入到这个世界当中了。

还有一个是导演自己本身对这个世界,或者当时周遭环境的戏剧性抗拒态度。

我生活里不是一个特严肃的人,你看我现在坐在这里说话表现得很严肃,实际上我是不得不表现严肃一点。生活中比如人家问我什么问题,如果不想回答,这就是一个完美表达的态度。

重复过多的问题,是比较鬼畜,我平时也经常上b站,我很喜欢二次元的东西,某种程度上我觉得《伊比利亚的派对》这部电影它是二次元电影,一个动画片,真人动画。

只是它不是用动画方式呈现出来的,其实它的色彩包括所有演员表演,都是偏动画片的,因为它想建构的是一个比较异域的童话世界。

把鬼畜的二次元的洗脑东西强化出来,可能对于普通客户来说,第一次看到可能会挺难接受的。

一个神经病似的。

我写妹妹这个角色时候,看过很多国内电影,小孩都会说出大人的话,会表现得稍微做作一点,但我不太喜欢这样的想法。电影里的所有主人公,某种程度上他们都是我的影子。

妹妹可能代表我内心最小,就小霸王这表情的一面。奶奶可能代表我最无脑、最傻逼的那一面。

...

诗意与失意

抛开书本:最后一段调色是消失的,当大雪盖在黄土地上,是否你想去用一种奇幻的滤镜去构建一个魔幻封闭独立的地界的原因?

结尾为什么加上一段诗意的独白?

澈与炻:那段戏是源于我在18年参加青葱计划时候拍的概念片,声音是完全一样的,那其实是一首诗。中英文字幕版本那段戏声音是重叠的。

他是一个情绪的高潮,电影最核心的主题是想表达生活中的美好、诗意是如何一步一步消亡的。所以想表达的是其实最终失意的情绪到达顶峰,也是它消减的时候,最终诗意都荡然无存,颜色也都缩影掉了。

它其实可以简单概括为一部自我成长的电影,在创作的时候,我初衷想表达的是生活的绝望。因为我其实是一个挺悲观的人,他俩角色承载了我这些年里所有不开心,其实我只是想说生活的真相,生活就是没有希望。

任何人不管你有钱也好,没钱也好,你现在生活是华丽的也好,还是默默无闻的,到最后其实人是不可能真正理解这个人的。当你觉得你实现某种东西的时候,其实你并没有真正去实现它,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其实生活的本质我觉得是很惨烈的。

我的名字里有车与失

抛开书本:我一开始觉得这些元素是不应该出现在这的,因为一个甘肃大漠古北的地方,不应该出现海滩、沙、派对的一个泳圈,所以让我们看完就觉得很混乱。跟语言一样会带来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

我看豆瓣和微博上有人去评论到您的姓名——澈与炻,觉得很拗口,这是您的真名吗?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澈与炻:我其实一直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我的性格一直会挺引发争议。去台湾学电影,从意大利同学撕到意大利剪辑老师,就搞到被种族歧视,然后找到学校的校长,让全校人发公开邮件跟我道歉。反正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会引起一些争端和争论。

包括我回国之后,这部片子从筹备开始经历了太多。我说这话好自恋,我并不是真自恋,就真的是我不想引起矛盾,不想去制造任何争端,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会陷入这样的局面。

我好多朋友电影朋友,说“你跟郑爽特像”,我说“为什么?”他说可能好像也是经常陷入争端的,特傻的一个女孩,我生活里也挺傻的。

本来以前一直不是这个名字,之所以换这个名字也不是我的本意,因为我之前筹备这个片子太不顺利,找不到钱,陷入了很多争端,以至于2018年夏天,我都决定不做这个片子,就放弃了,两年时间花费就花费了。那时候正好遇到一个朋友,就说要不你算算命。

我的座右铭是独立,我特别喜欢看网球比赛。大师就说我原来的名字有问题,说我是水火共生的命运,说我的名字缺水缺火,所以给我起了这么一个名字。但很神奇的是我改完这个名字之后,我就找到钱了。

...

告别过去与科幻未来

抛开书本:这个片子从16年筹备到今天平遥首映,大概花了4年时间,算一个很长的过程了。处女作的同时,你会把它看作对自己青春时代的一个告别吗?

澈与炻:不管以前的错与对,是与非,所有我的好与不好,走过的每一步,在这个片子里面它是一个结尾。生活在现实中,这部片子对于自我的意义其实要更大一点。

我觉得都那么坚持地跟我父母说我要做这一行,如果现在不做,恐怕我是打自己的嘴,不能打脸。

抛开书本:你最近在做的科幻片,能否给我们透露一下有什么计划?

澈与炻:科幻片是跟南派三叔合作的,他是找了10个导演,拍10部科幻短片,根据小说改编,当时王金鹏老师他们说,我选的那部小说,讲的是地球马上毁灭了,一个女性科学家,她怎么逃出来,地球被外星人占领,他被抓到外星人控制,然后想报仇。他选择的报仇方式是通过教他们人类的习惯、语言、唱歌,把他们人类化了。

因为是短片我选择的只是原著小说开头段落。他们几个人在空间站马上就要被外星人攻击了,他们想逃离这个地方,但飞船只有一个机会让一个人出去成功。

这时候他们的选择和挣扎,包括里边会有一个翻转,有一个角色可能我们特别外星人附近之类的,是一个很类型化的片子,拍摄难度也要大一点。当时是拍了三天,那个时候我完全是另外另一套创作体系了。

当然我现在现在说我好像没有那么喜欢他们了,我很真诚的讲我没有那么喜欢他们,现在前一阵我看了一个叫琉璃的仙侠剧,以前我是完全不看这种剧的,可能因为前一阵心里比较苦闷,我看了之后竟然觉得非常喜欢。

抛开书本:现在这部电影有发行计划吗?

澈与炻:没有,就制片人昨天就哭了,然后他明天就要走了,她特别伤心觉得没想到这个结果,因为我们李京姐她真的为这个项目鞠躬尽瘁。因为没有任何人帮助,我们一起找钱,然后他这一路走过来。

本来我们想说,如果这次在平遥放的效果还不错的话,可能是一个好的发行的机会,但是因为昨天放的效果也不是特别理想,然后晶姐就真的挺失落的,因为这打击挺大的,她一直跟我说这是他自己职业生涯最后一部片子,再也不做片子了。

抛开书本:成本大概花了多少钱?

澈与炻:影片实际成本是100万左右。

抛开书本:你下一步片子你有什么新想法吗?

澈与炻:我最近在写一个新的作品,是一个有点像《捉妖记》和《功夫》结合在一起的有歌舞元素的喜剧片。

...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