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的中,人物往往处在远高于他的力量的控制之下去尝试寻找一条解决的可能性出路。

导演1982年拍摄的《月光》讲述的是1981年一位来自于政治高压、被隔绝的波兰的老板派一位会英语的手下带领三个(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而言的)廉价劳工,前往市场的、消费的、民主的英国,为他的新屋进行装修。在装修快到一半时,波兰发生了戒严,与外界断开了联系。为了让手下继续干活,在期限内装修完毕,从而得到老板和心爱之人的认可,头领开始不断的隐瞒、欺骗,而当装修的经费(经济)遇到了严重不足时,他开始了偷窃,不断的在超市(市场)中行窃。在这种行径和思想中,东正教真实信仰沧丧,宗教成为获得自尊的手段被加以利用。其政治寓言不言自明。

而2008年的《与安娜的四个夜晚》讲述的则是一名孤独而隔绝着的男子在先后经历了抚养他长大的常年患病的奶奶的去世以及碰巧目睹了被陌生人强暴了的安娜并被冤枉入狱,因为他对她的“爱"而开始偷窥安娜,并且私入其房内与安娜共住四个夜晚,而再次被抓上法庭接受申讯。男子尝试与外界建立联系(进行约会)然而沦为一场场的偷窥,最后换来的是一堵隔绝的墙。镜头语言方面导演独特的运用闪息感的黑屏剪辑赋予了影片和人物以窒息感。

而在2010年的《必要的杀戮》中导演则把摄影机放在了21世纪的美国-伊拉克-波兰的历史地域之上,人物凭借信仰之力而生存与杀戮。

三部影片的结尾从一刀被同伴捅死,再到独自面对一堵封闭住了的墙,最后到骑在白马之上,走向重生于死亡的救赎之路。也就是说在这三部横跨30年的“系列”电影中,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从探讨高于人物的政治和(消费)市场经济力量(《月光》),到高于个体的内心力量(《与安娜的四个夜晚》),最后到高于个体的信仰和宗教力量(《必要的杀戮》)。而有意思的是,在第一部《月光》中,女性的形象是仅仅作为人物的思恋对象,人物有的仅仅是一张她的照片;而到了第二部《与安娜的四个夜晚》中,女性的形象则成为了物恋对象,去偷窥和迷思:最后到了第三部,艾性具有了母性的善良和怜悯,去救助人物的伤口。男性所带来的只有权力、战争、政治和痛苦;唯有女性才能够带来理解、怜悯和救赎的可能性出路,存在的救赎,宗教中真正精神性的救赎,而不是沦为了象征和仪式的“廉价教义”。

...
《月光》中人物的思恋对象
...
《与安娜的四个夜晚》中人物的物恋对象
...
《必要的杀戮》中人物吸允的“母性”乳汁
...
《必要的杀戮》中救助人物的女性之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