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陆港合拍片浪潮中,邱礼涛以两大标签活跃于影坛,一个是其高效的拍摄效率,一个是其极具春秋笔法的主题内核。
从23年暑期档开始,邱礼涛的创作效率之高在内地院线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三个月四部新片,让其继《拆弹专家2》之后,以密切的院线曝光率重回大众视野,尽管这些影片质量和票房参差不齐,但在片海战术和其独特表达的加持下,仍保持了一定基本盘。
本次《谈判专家》立项于去年5月,因部分分镜和台词几乎照搬翻拍的原作《王牌对王牌》,所以拍摄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内核上,97前相对自由创作背景,赋予了其更多少见的独行侠式爽片表达。
同时在本土化上,《吻别》《海阔天空》等金曲的加持,也让影片的内容更加自洽,综合以上因素,总归是近期值得一看作品。或者说,没看过原版,观感可能会更好。
作者:杜晋宇
排版:白杰
责编:刘小黛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端午档,随着国内大盘对档期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不少影片选择了档期扎堆上映,本次端午档的竞争也相当激烈。共11部新片面对如此情况,其大多数采用了提前大规模点映的方式,以寻求口碑提前发酵,《谈判专家》即是如此,猫眼9.3的点映的评分也证明其内在的观众缘不浅,豆瓣7.4的开分,也持平了《拆弹专家2》的高口碑。
影片第一幕即是一段超长的谈判场景,以精神病夫妇煤气绑架案为由头,值得一提的是,邱礼涛在这段并没有照搬原作的背景,而是一开始就将癫狂表演贯彻到底,精神病的设定和从性本善强调模糊道德困境的罪犯。
加之以对传媒不加修饰报道的春秋笔法,以多视点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和杜琪峰《大事件》相似的开头,虽缺少像后者长镜头的炫技,但这场戏的高信息量和极端式表达,也能迅速将观众拉入到影片的背景当中。
这一场景在剧作上同样奏效,对社工基金和人物关系的浅尝,以及关于“过度保护”的延伸,开头这一幕的感染力十足,以至于完全可以做一个对外延伸,包括像去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的《再无可失》,即是这种基于法理人情间探讨亲子保护的命题。
邱礼涛虽选择了九七前的背景,但在这种人文关怀的创作视野上,却是始终领先于世界影坛的。
在个人看来,影片其实是两层翻拍,如果说整体是基于对《王牌对王牌》的翻拍,那么第二幕的谈判场景,就是邱礼涛对《拆弹专家2》的间接临摹。
谈判和拆弹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感官一致性,虽然在破坏力不可相比,但在观众的体验上,总归是一种逻辑情绪。
同时,第二幕的谈判的关键点建立在手榴弹的爆炸之上,这样就把谈判和拆弹在逻辑上做了一个并联,邱礼涛为强化这种联系感,在解决方式上也出现了防爆的沙包阵和防爆服,煞有介事的介入了防爆拆弹的原始设定,但假手雷的虚晃一枪。
从第一幕的刘德华的引爆煤气罐,到第二幕的防爆服和假手雷的出现,再到第三幕“黑化”的刘青云,这样的序列安排内在也无不展示着导演的暗语,这是一部和《拆弹专家2》一样阐述“用后即弃”的影像。
第三幕作为影片最关键的高潮段落,邱礼涛的高潮部分颇具亮点,在结合香港地域基础上,辅之以地标或者其他奇观以加强感染力,如《扫毒2》的地铁站开车等,《谈判》在情节上刺激程度虽不及拆弹中的炸红磡隧道和核爆机场,但也奉献了节奏明快的独行侠叙事,从湾仔总部到东区,一路上行云流水的闯关式设计,一人对抗全港警察的孤岛设定颇具传奇色彩。
邱礼涛在对演员调度上也极具特色,这里他没有选择像拆弹中继承刘德华那种极端的怒火,而是巧妙的捕捉到了刘青云那种彷徨且冷静的情绪,这种情绪和原作里好莱坞独行侠的设定高度类似,邱礼涛为最大化这种真实带有纪实感情绪,在车内的机位设计也选择了类似纪录片的视角,这点或也包含了些对《大事件》的call back。
另外,在影片中刘青云对外发起谈判时,他提到了自己需要神父的需求,在这里或者是对其早期银河作品《最后判决》的回顾。
在该作中刘青云饰演一个蒙冤的神父,两作制作时间相隔二十余年,从中我们能看到银河和邱礼涛对宿命的不同阐述,前者的顺应后后者的逆天改命,这或者是其面对九七时不同的心态呈现。
在第三幕黑警的尺度和表达上,邱礼涛用片段式的记忆点贡献了强大的想象空间,谈判专家或只是一种现在进行时,虽然九七前的背景让黑警有了更多的展示空间,但还是略显保守和中气不足。
最大的亮点就是收放自如的节奏感,收就是谢家俊不断被推搡于各方势力间的无助,以及谈判仅作为最终方案的身份缺失,而结局健身房对高赫毫不犹豫的一枪,则是最有力的放。
虽然结局相比于原版弱化了谈判专家身份的命题意义,但邱礼涛用自己的本土化逻辑,依旧完成了整个剧作的闭环,这也让影片的时长相比于原版减少了20分钟,与《无间道》《无间道风云》类似,让人不得不感慨,这样的优秀的压缩精简能力或是香港创作者的天赋。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有些影片到结尾才说明翻拍,影片开头就交代了翻拍于美国高口碑作品《王牌对王牌》。
影片大量分镜和台词也几乎和原片完全一致,这样保守的设置让影片剧作保证了基本的下限,但为保证原生“港味”,邱礼涛在一些细节上做了不少小巧思,尤其是带有时代特征对年代暧昧的间接表达。
在开头的电视报道中,以黄家驹的逝世作为引子,到李翰祥的去世,金曲与合拍片的戛然而止,或为第一幕的谈判失败做了铺垫,后面加入《海阔天空》《吻别》的金曲,在如今结合剧情来看,或传递着一种身不由己的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