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讨好的勇气》是一种解题型创作。
女性成长+性别差异+脱口秀+大厂文化+职场牛马+原生家庭+校园霸凌+热门心理学概念+当代焦虑+沪漂+地域歧视……
标签可以继续列下去,因为剧还没完结。
这两年的解题型影视不少,比如《不完美受害人》、《出走的决心》,都是基于社会议题进行创作。《出走的决心》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它的剧作思路带着知识分子视角,从女性主义入手。
要说《不讨好的勇气》新在哪,就是把解题解到极致。《不完美受害人》和《出走的决心》属于常规讲法,突出事件或人物,隐藏解题思路。《不讨好的勇气》把题摆出来,然后解,来龙去脉,解题过程,都让你看到。主创是一群做题家,患有解题上瘾症。
科普翘二郎腿的危害,国内脱口秀发展史,连续失眠的临床症状,大厂的部门结构,看的过程中时时有上课的感觉。女主的讨好型人格怎么形成的?问题抛出,来个闪回,完整回答一下问题。她的职场处境是什么状况?用接二连三的事件呈现。大男子主义是什么样?让她男友现形展示。地域歧视不算新议题了,也忍不住解一下,让女主男友的妈妈告诉她,得学上海话。
剧名虽叫《不讨好的勇气》,但主创的讨好心态过重。解题其实是一种讨好,讨好每个议题对应的受众。多解一些题,多一些拉拢不同受众的可能。
相比简单的迎合,比如前些年认为观众喜欢武打、喜剧或青春片,就哐哐哐造一些出来扔给观众,解题型创作算是一种进步。迎合看似是讨好,实则是傲慢,而解题型创作从具体议题下手,试图贴近受众,是更具体的关切。
《好东西》在我看来,不属于解题型创作,邵艺辉拍的是她感兴趣的东西,影片就是她的自我或理想化一点的自我。邵艺辉在社交媒介上比较活跃,这让她的自我显性化,所以可以这么下判断。而像《出走的决心》,诗人尹丽川与李红/苏敏显然存在距离,她得通过解题来走近。《不讨好的勇气》导演董润年与女主也有距离,他需要与女编剧、策划团队等共同完成。
《年会不能停!》是董润年解得比较好的一次,大厂黑话没有像知识点一样烦人,牛马逆袭的情绪价值也给得很足。节奏紧,观感好。而这回《不讨好的勇气》,节奏太松,旁白多得让人感到焦虑。能不能别废话了?不能,它还在说废话。
像吴秀雅(李庚希)买咸鸭蛋那段,意思我们都懂,旁白却就是要叨叨:“说到底,我们永远不要低估锲而不舍的推销对人们所生产的影响力。”天呐,这旁白是很幽默?还是很有启发性?很有必要说出来吗?
李庚希的班味不地道,魏大勋30多还演高中生,这些算槽点,不算致命伤。致命的还是我们得跟着一起解题,不头疼都难。就算那些议题都在我们心趴上,也遭不住这么个解法呀。
同样是关于脱口秀的剧,《不讨好的勇气》没法和《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比。《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也是女性主义潮流下的产物,节奏轻快,有音乐感,好看到没有解题痕迹。好看才是最好的讨好。
《不讨好的勇气》看了7集,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