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这场没有男性观众,真是可惜,这部电影会让男人看得无地自容的(男人看了也不会无地自容)。电影把男性又贪心又怯懦的本性真是演绎到了极致。电影中的主人公加斯帕就是这样,对方稍微给点希望,他就往上凑,人家一旦不给他希望,他就往后躲。

—现实中的男人可能也是这样子,很幼稚。电影中的三个女生都非常优秀,他哪个都配不上。

—在《冬天的故事》中,女主人公面对三位男性,她会选择自己挚爱的;这部电影中的男主人公面对三位女性,他选择的是主动靠近自己的。这部电影的叙事手法和《冬天的故事》很像,都是日记体。电影的开头和《冬天的故事》也非常像,包括在海滩延伸出的像码头一样的斜坡,感觉像是在一个地方拍的。

—之前我们看过《春天的故事》和《冬天的故事》,都是从女性的角度拍摄的,这部电影是从男性的视角来演绎的。三位女性中我更喜欢玛戈,她从一开始就很清楚加斯帕是什么样的人,应该和他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她是最清醒的。其他两个女生虽然也很优秀,但是在和男生的关系中太强势了,甚至在左右加斯帕。加斯帕就像个小男孩一样,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确实有点脚踩几只船的意思。

—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想到了《围城》,方鸿渐也是面对三位女性,从苏文纨到唐晓芙再到孙柔嘉,三位女性连番出场,方鸿渐在面对着三位女性的过程中,他的虚伪、胆怯、没担当、懦弱的特点一点点地被三位女性照射出来。有趣的是,唐晓芙应该是更适合他的,但是有点心机的孙柔嘉倒是把他给拴住了。

—蕾娜、玛戈、苏莲吸引加斯帕的点是不一样。蕾娜有点高岭之花的感觉,即便是在聊天当中也对加斯帕若即若离,所以他从蕾娜身上希望得到的是一种自我印证,或者说是一种认可。苏莲,长头发的唱歌的女孩,她的漂亮和率真吸引了加斯帕,她有种说一不二的个性,在音乐方面两个人比较契合。玛戈是三个女生中把他看得最透彻的一个,加斯帕和她在一起最舒服,她不给加斯帕压力。我觉得加斯帕对三位女性中的任何一位都谈不上爱,他只爱他自己。

—男生一辈子最忘不掉的是蕾娜,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即便在将来加斯帕结婚了,依然很容易被蕾娜勾引。

—最容易被甩的是唱歌的女孩苏莲,她以后很有可能变成饭黏子。她其实很率真,她是三个女性当中最用心的。

—苏莲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有原则的”,其实一直是她在制定规则,加斯帕在苏莲面前没有任何话语权。加斯帕有点社恐,喜欢音乐,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当他和苏莲谈音乐的时候,他们两人是比较对等的。在我看来加斯帕和玛戈还有蕾娜没有特别对等的感觉,他像是被牵制或是被左右的。

—我觉得加斯帕和他最喜欢的女生蕾娜是最般配的,两人都是海王,都是时间管理大师。当加斯帕等待蕾娜的那几天,蕾娜说自己遇到三四个男生,并且抱怨说缠着她的男人总是她不喜欢的。对于加斯帕来说,他只会选择主动走近他的女生,但最后说起来也是有一堆女生缠着他,甚至加斯帕也会发出类似的抱怨说缠着他的都是那些他不喜欢的人。有一个小细节,苏莲最后知道了蕾娜是加斯帕喜欢的女孩,苏莲的反应是,“天呐你居然喜欢这样的女生!”我想苏莲对蕾娜是有所了解,她知道蕾娜是一位情场高手。玛戈最初根本不打算把加斯帕当男友,她只想和男生做很普通很平淡的朋友。她一开始就知道这个男生是什么德性,她只是出于作为一位人类学学者的职业习惯,抱着观察人类样本的心态去接触加斯帕的。

—人物的职业也是很有兴趣的一点。玛戈最初在餐馆当服务生,是后来聊天的时候才说出自己的职业。海滩上有很多人,他们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可能其中随便一个人就是学者。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玛戈是不穿内衣的。

—《冬天的故事》和这部电影中的海滩里很多女性是赤裸着上身的,没有人会把这当曾是很奇怪的事情。欧洲社会更接近于男女平等,人们更为自己而活。

—电影中很多人是举家出游度假的,比如苏莲是一家人在海边度假。他们的家庭观念还是蛮重的,属于自己的时间一定是和朋友家人在一起,他们工作和生活之间的边界十分清晰。

—边界感还表现在,苏莲正在和加斯帕接吻,门突然打开了,叔叔明明知道他们两人在干什么,但是叔叔什么也没说。边界感会让家人更和睦。

—他们在一起,但又各自独立的状态很棒,这就是尊重。

—看了侯麦四季故事中的三部,我感觉电影基本上是由对话组成的。他们在日常对话中聊音乐聊哲学,聊存在聊生死。

—苏莲在船上唱歌的片段太美好了。苏莲有很高的音乐素养,而我们是没有音乐教育的。

——欧洲的博物馆美术馆充分发挥了教育功能,每天都有很多学生去参观,欧洲社会很重视艺术教育。而我们在这方面真是差太远,直到现在还认为这些是没有的东西:“学了这些有什么用,考试用得上吗?”我们今天聊的内容,在一些人看来甚至就是矫情。

—这可能跟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关,比如战争年代教育不普及,当教育普及之后,我们更多地关注大众教育。当我们现在有了意识,开始自发地接受一些文学艺术的熏陶时,又迅速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人们开始被手机吸引。我们好像没有西方那么长的沉淀时间,我们走得太快了。

—前两天我读了《出版的正反面》,这本书提到,如果一个国家的人们不读书,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你在欧洲高铁或地铁上看到,人们看的不是手机,而是书。电影的上映时间是1996年,那时我正在从事我的第一份职业,大学老师,现在想来,除了在课堂上不知所云地讲一些专业的东西以外,我并没有在业余生活中读书,二十几岁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读书对自己的重要性。

(如果把后面的讨论内容放出来,估计我的号就炸了,所以就在这里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