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交流發生在南京2023年第一場雪的第二天,大家都是真愛粉。

實錄涉及劇透,介意者請繞行。

—侯麥把男女之間的内心世界描寫得非常細膩,法國的浪漫超出了我的認知,甚至對我來說有點匪夷所思。比如羅欣和老師戀愛,之後又退回普通朋友的關系不越界,這特别不容易。(—然而老師做不到,他一直說忘不了她。)這個哲學老師實際上就是喜歡年輕漂亮的女孩,當羅欣說要把他介紹給現男友的媽媽,他問的第一句話是對方多大年紀,可以看出他就是喜歡年輕女孩。把前男友介紹給現男友的母親的場景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現的(—羅欣是為了占有,她把前男友介紹給和自己關系好的女生,這樣可以同時拉進大家的距離,是一種占有。)法國的浪漫我吃不消,不能理解,匪夷所思,伊莎貝拉居然代替閨蜜打征友廣告和相親。

—而且相親過程中伊莎貝拉在刻意散發魅力,一方面她的确很優秀,另一方面她說,她希望所有的男人都愛她,尤其是她不愛的。

—我看過四季故事中的三部,這部是讓我看得最開心的。他說不能理解,但在我看來正因為和我們的現實生活離得很遠,反而讓我感覺很快樂,仿佛掙脫了所有束縛,單純去看,不必考慮這個是否畸形,那個是否道德,所以才會覺得有趣。伊莎貝拉當然很愛自己的女閨蜜,但與此同時她也有一種優秀女性的奇怪缺點:她在不停地散發魅力,并且希望自己的魅力得到承認,但是最後她克制住了自己,她有自己的婚姻,而且她也要閨蜜。還有,她在寫征友啟示的時候有這樣一句,“欣賞肉體之美和精神之美”,這樣的要求真棒。

—觀影時我有種矛盾的心情,劇情确實有點狗血,沒想到羅欣會把自己的前男友介紹給現男友的媽媽,我帶着吃瓜群衆極大的熱情,既希望看到他們合家歡樂,又希望看他們撕逼大戰。在我看來,比較真實的是他們對于自己各種情感關系的表述,比如馬嘉利說我對男人沒興趣,我太老了不适合他,但另一方面她第一次見到熱拉爾的時候很明顯地心動了,這是所有人都會具有的自相矛盾的心态,明明心動了明明很喜歡,但卻給自己定性歸類,說“我不喜歡,這不是我的類型”。熱拉爾最初見到伊莎貝拉時其實很心動,見到女神眼前一亮,但是最後說來說去,他情感上做出選擇,他在語言層面做出歸類,說伊莎貝拉不是自己的style,他給自己做出了限制、劃定了邊界,但是自己劃定的邊界有時和内心本能的反應是有一點矛盾的。這種矛盾性不是虛僞,它本身就是一種很真實的存在。所以說這部電影既狗血又特别真實,真實到讓我汗顔,自己有時也是這樣子,看到帥哥突然眼前一亮,本能地感覺這人不錯,蠻帥的,但轉念一想又覺得好像不太行。

—人總有不自信的時候,比如馬嘉利,她可能默認男人喜歡年輕女孩,所以她不自信,萬一對方沒看上自己,她已經給自己找好了理由:“不是他看不上我,而是我對男人沒興趣”。熱拉爾也是這樣,他也怕對方沒看上自己,所以要給自己找退路。所以我也認為故事是很真實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有這樣的想法,萬一事情不能有一個完美結局,我們總會給自己找個好看的台階或退路。很多人都這樣,既不自信,但對感情還是有需求的,難得遇上感覺很适合的人,又不願意主動表露自己的想法,這是一種真實的矛盾。

—我沒有想電影中的情感問題,我在想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邊界問題。在我看來,電影中有些人做的事情是有點冒犯的,比如說羅欣給未來婆婆介紹對象這件事。但正是這些看起來好像有點突破了人和人之間邊界感的行為,恰恰是因為他們有很強的自我意識,馬嘉利是羅欣男友的母親,羅欣和馬嘉利建立起的關系是兩人之間的關系,而不是“我是因為他才和你有關系”。羅欣也說過,自己早晚會和男友分手,但她會一直保持着和他的母親的聯系。也就是說,雖然我們是通過中間人認識的,但是關系一旦建立起來,就是我們兩兩之間的關系,基本不涉及中間人。而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可能會比較在乎第三方甚至是第N方,沒那麼注重關系本身。電影中的人際關系是更舒适的,不用考慮那麼多因素。馬嘉利一開始就和朋友說,雖然他是我兒子,但我覺得這女孩更優秀更成熟,我兒子其實配不上她,她們兩人惺惺相惜。

—電影的重心放在了女性間的情誼上,男性反而是很次要的位置。當伊莎貝拉去會見熱拉爾的時候,她是有一點刻意裝扮自己的,這時她有一點忘記她是在幫朋友相親。

—羅欣和老師分手,并不是不愛他。馬嘉利說過老師喜歡年輕漂亮的女孩,但是羅欣一直在否認。我認為她内心是有點矛盾的,她可能知道老師就是如此,但她又不願意承認。她和老師分手,但又想建立友誼關系,雖然看起來可能這個女孩顯得不夠果斷,把關系搞得那麼複雜,但是馬嘉利卻能看到女孩真正的魅力,不會因為女孩所謂的小糾結小矛盾就否定她。這樣的電影不能帶着道德審判的有色眼鏡去看,應該看到人本身。看完這部電影心情特别好,不是因為故事情節,隻是覺得電影中人與人之間相處特别輕松,交流自己的真實想法,不需要隐瞞什麼也不刻意凹人設。侯麥的電影讓我感覺很舒服的就是這一點,自由随性。

—羅欣知道自己的魅力,她看到紅衣女孩時有點生氣,因為她不想承認老師就是喜歡年輕漂亮的女孩,喜歡追求女學生。她想證明自己不一樣。

—羅欣和老師是有感情基礎的,但是電影中她也說了這很難看的,是道德層面的不好看。回到理性層面,她認為應該找一個正常的男人,換一種方式實現對老師的占有。但是她不願在生活中失去他,因為他們有精神上的共鳴。

—羅欣很有自己的想法,她和老師說了兩種情況,一種是隻愛年輕女學生,那就一年換一次,另一種情況是,永遠不要和學生談戀愛。但可惜羅欣自己沒有落入兩種情況中的任何一種,她總在強調是她自己主動追求老師,她希望自己是特别的,但實際上很有可能并非如此。她始終處于一種不穩定的狀态,但是她最終沒有和老師複合,也沒有和男友分手,試圖保持一種平衡。在道德方面她沒有辜負這兩個人,也可以說這是她在目前的倫理和道德層面的一種小堅持。

—這是我看的第二部侯麥的電影。電影把女性塑造成漂亮的優秀的形象;描寫男性時,老師雖然很帥但不是正面人物,他喜歡自己的女學生,羅欣的男友和她是同學,但就連男孩的母親也認為兒子沒有羅欣優秀,在熱拉爾那裡也是,兩個女閨蜜,他見一個愛一個。我覺得電影有點女權的味道,男人都沒有女人優秀,描寫重點也是女性。

—我認為熱拉爾是非常優秀的男性,他是很寬容的人,他有很多閃光點。他選擇回到伊莎貝拉家,這個行為是很棒的,他就是要把事情弄清楚。伊莎貝拉很優秀,他被伊莎貝拉吸引太正常了,不能說被兩個女性吸引就證明這個人不行。人的對美好的追求不應該被道德審判,熱拉爾是四季故事中最正面的男性了,上周電影中的男主人公才是真的糟糕。

—熱拉爾見到美麗的伊莎貝拉,為什麼不能被她吸引?當伊莎貝拉說自己是替閨蜜相親時,他當然要給自己找個台階下,說對方不是自己的理想型,況且他們隻見過三面,他沒有陷得那麼深。上周我們看《夏天的故事》,我們把電影中的男主人公批得那麼慘,但實際上他隻是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我回想自己二十歲的時候,也做過不少蠢事,如果把那些事搬到電影裡,可能看起來像男主人公一樣蠢。

—其實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覺醒,讓我們發現自己的内心,承認自己的内心,而不是為了迎合别人,其中沒有拉踩的意思。兩個閨蜜之間也是有一點小心思的,比如伊莎貝拉不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就說明白而是直到第三次見面才告訴熱拉爾真相,因為她希望被關注,希望所有男人都愛她,她在證明自己有魅力。

—電影中的關系都是有退路的,每個人都不是對方的唯一,但是最後又走向對于雙方來說都是相對誠懇的關系,這是電影非常積極的一面。

—熱拉爾和馬嘉利都回到了伊莎貝拉家,這是真正的惺惺相惜,到了那一刻,所有的誤會都解開了,大家握手言和。

—車上的場景真的好氣人,馬嘉利的種種反應表現出她又矛盾又糾結有愛面子,還有各種複雜的情緒。最後當她回到伊莎貝拉家,她的心結最終解開了。作為觀衆的我也解開了自己的心結,有點像《春天的故事》中的最後失而複得的項鍊,項鍊找到了,所有的誤會都解開了。

—電影體現出女性面對感情的純粹和坦蕩,雖然關系有點畸形,但喜歡老師就是喜歡,想抓住他就抓住他。伊莎貝拉遇到熱拉爾的确有點心動,她還問了幾次我到底是不是你喜歡的類型的問題。其實她内心想要的回答是,“确實,你是我喜歡的類型”;但另一方面,她也想聽到“你不是我的類型”,有糾結,但她還是以一種坦蕩的方式去問、去面對,去真誠地表達。不管馬嘉利對男人有沒有興趣,想不想和男人接觸,當她第一次見到熱拉爾時,她的臉上情不自禁地露出來開心的笑容,這是情感真實的自然地表露,仿佛整個人都打開了。

—電影把女性之間的情感非常細膩地表現了出來,羅欣和伊莎貝拉兩人對介紹給馬嘉利的男人的态度是很相似的,羅欣既希望哲學老師喜歡自己,但是又把老師推到未來婆婆那裡,希望老師喜歡馬嘉利比喜歡自己多一點,但又不要多太多。女性之間互相為對方着想,但是又有一點點競争和比較,都希望證明自己有魅力,這種複雜而微妙的情感蠻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