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所居房屋不幸被敌机炸毁,无处可去。闻一多得知后,邀请华罗庚一家与其同住,但因为住所狭窄,起居不便。闻一多只好挂几条花花绿绿的床单隔开,华罗庚笑道:“闻兄,你在室内挂屏风,我们两家人好似住进宾馆了。”一席调侃,尽显其幽默与乐观。
来到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的旧居之前,他与华罗庚两家的趣事再度浮现在我的眼前。
西南联大曾承载着耻辱与荣光。
耻,为国耻。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侵入北京,北大、清华两座顶级学府也不再安稳,南下已刻不容缓。
国难当头,焉有完卵。南开大学在日军轰炸之下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也加入了南下的队伍。
三所大学原本于长沙建校,奈何日军穷追,只能再度西迁至昆明,终于在1938年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校址确定之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临危受命,负责设计新校舍。然而,由于经费有限,梁林夫妇的设计稿只能一改再改,从高楼改到了茅草房。
校舍简陋,难敌风雨。联大师生、教授往往辗转于街头、茶馆的“第二课堂”,专于研究。
荣,为奇迹。
南下,西迁,一路艰难曲折,但西南联大保存了中国教育的火种。
文以揭民生疾苦、理以研科技万象、法以顺社会秩序、工以建国民之基、师以育国之未来……各行各业的人才得以偏安一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尽管西南联大仅存在了不足9年时间,却培育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名“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74位两院院士以及100多位人文领域的名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聚集着国内顶尖知识分子的西南联大,最终助力这点点星火,烧向全国。
国仇、家恨,是最不需要任何传播介质就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连接的情感。
尽管已经过了80年,但当我们站在西南联大旧址之上时,徘徊于闻一多旧居、梁林夫妇旧居时,置身于南湖畔听风时,历史的痕迹所引发的情感共鸣依然会油然上心头。
同样,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旅游项目,身处其中的体验总能让人在共通的情感之上,窥见历史的遗憾与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