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尽管听大人说,看各种文章影评,都对《伊豆的舞女》有很高的评价,但肯定不会选择去看,因为任何小孩甚至年轻男性,更多的选择会是选择战争片,西部片,犯罪片和悬疑片,对于刻画人性的电影,一定是有阅历甚至有一定年纪的过来人的选择,因为可以从电影中看到年轻懵懂的自己。的确,这部片子能够隔个10年就翻拍一次,必然是佳作无需置疑。但无疑是川端康成代表所有年轻人写自传。虽然,书生+戏子的桥段,在国内的剧本都已经拍的烂大街了,但很明显这是最凄美的,大家都懂,因为大家内心的年轻时候,都有类似的想法,谁不喜欢能歌善舞的美女,总不能喜欢同桌旁边那位天天死磕书本的眼睛妹吧?哪怕有也仅仅是性冲动。

年少无知,很多时候是好事,因为单纯的好处就是不要什么事情都谈动机,成年人的世界总是充满着利益与矛盾,而青少年心中,只要眼前看到的美好。青春期大家都一样冲动,没有世俗的观念,没有责任和负担,敢爱敢恨,的确不枉曾经青春过一回。这也许就是每个人心中曾经的梦想。有时候,我挺伤感现在的年代,年轻人只有躺平或者卷到底的两条路可以选择,哪怕你选择躺平,你喜欢的人缺选择努力卷,你还是很孤独。谈什么花前月下,谈什么日出和月明,都被短视频所替代,曾记得有学者曾经讲过,物质越是缺乏的世界,精神就特别充裕,反则反之,我觉得这句话非常对,极度饥饿下,吃完红薯可以谱写出对食物赞美的诗词。如果是物质极度丰富,比如当今,还什么诗和远方? 只剩下各种感官刺激的需要,甚至时间太长,都会觉得审美疲劳,所以,商人是这个世界上最猥琐也是最伟大的,既然我们有这样的困惑,短视频应运而生,我们说年轻人在卷,其实商人更卷,哪怕只剩下庸俗的物欲横流,也要持续卷出半小时,十五分钟,五分钟,三分钟,乃至30秒视频,因为太长费脑子,没人看,没有人关心你提出的思考,或者价值观。

我在想,如果经济是有循环规律的,那么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博弈,是否也是会有循环呢?也就是说,会不会哪天,大家真是放下手机,去真心追求精神世界呢?当然,我并不是指某种跟风,或者吸X之后的幻觉那种。

也许是人太多我没看到这个群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