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张的说,几乎所有医学生都对乙肝有科学的认识,我也不例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对电影情节的代入,因为我无法理解人们的歧视,而且现在大家早就淡忘了这个病毒,甚至可以说是缺少了对这种病毒应有的重视。在新冠斗争轰轰烈烈地结束,甚至甲流都开始流行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拍一部或者看一部关于乙肝患者生活的电影?视点是不是过时了?我走出电影院的时候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若要探究这个问题,我想从影片的创作风格开始,试图挖出导演的创作意图。翻开“新人”导演王晶的履历,我们可以看到他作为贾科长的副导演已经入行很多年了,参与创作了许多佳作名片,所以说这部片子虽然是处女作但是在整体质感和调度上相当成熟,“久经沙场”甚至可以形容他了。把和真实患者的采访(窄荧幕)和故事片有机地穿插,并在前后形成了巧妙的互文,而且极为自然,值得学习。而且在关注主事件的同时,影片准确地反映当时的大环境,北漂,非典,人们迷茫又挣扎的状态展现的特别好,那种现实主义尺度的拿捏很老练,故事不沉闷却有让人觉得真实,尤其前半段特别有贾科长的质感(客串那块笑死我了,哈哈哈哈)。在镜头的调度方面,在白客刚开始进报社对于纸媒工作的展现高效而又有美感,一边是刷刷出版的报纸,一边是焦头烂额的记者,调查矿井时的紧张氛围渲染,剪辑凌厉,节奏完美。还有转场和焦点的转移,能看出是团队精心设计的,具体说不清是哪里了。配乐我也很爱,不满还很有记忆点,加的几首摇滚也恰如其分,演员就不用说了,尤其喜欢黄老师和张博的扮演者,白客自然也是很好的。特别有趣的是,王晶两处用了魔幻现实的表达,真是贾科长的亲徒弟啊,也算是借机懂了贾导电影里的魔幻现实的处理。
很凑巧的是,我在假期观看了他“师父”贾科长的《三峡好人》,大体对贾导的影像风格有了个简单的认识。贾导谈及自己的作品时曾说过记录现代的历史的作品屈指可数,他想记录现在这个时代,他说到,也做到了。三峡大移民这个史无前例的大事件不再淹没于长河为人所遗忘,或者成为博物馆中一行行冰冷的文字,而是成为一段生动的,流动的影像,一个动人的感伤的故事,一代人的回忆,保存了下来。这里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搬迁工人,有清贫却充满理想和斗志的考古队,有茫然若失的夫妻,有可歌可泣的江湖人,他们都住进了观众的心理,永远不会被上涨的水位吞噬。
我想说,《不止不休》这部电影不仅在影象风格上师从贾导的电影,创作动机也是与其颇有渊源。这部电影记录了2004年北漂人的艰苦和天真,对乙肝患者曾经的长达几十年的歧视问题,纸媒时代的新闻业,虽然今年是2023年,那么就该遗忘2004年的他们,我们了吗?2004年,是存在过的,记录它同样有意义,即使电影人其余什么都做不了,也该像电影中张颂文说的“记录下事实”。
没有什么与我们无关,我们不应漠视,发声,记录这个时代不仅是传媒人的责任,不仅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更应该是我们一代人的责任。
乙肝歧视时代的结束已化成了血泪,可是新冠呢?艾滋呢?人们什么时候能正视自己和自然呢?遗忘啊,你让人们享受到了琼浆玉液的甜蜜,却不让人知道鸩酒才是你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