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四百多部電影了,雖然比起大佬來不足挂齒,但也算看了一些,曾經超英片愛過,為武俠片癡狂過,被警匪片爽過,但是這部片子,還是讓我真的哭成淚人,為之動容,上一次這麼哭還是天堂電影院裡。

癫佬正傳,看名字還是豆瓣标簽都像香港的傳統喜劇片,看過才知道,是向我們揭開社會不為人知的角落———精神病人群。怪不得爾冬升的門徒看起來像個戒毒宣傳片,原來對社會的關注一直是爾導的方向。精神病患者,社會的老症結了,大家總是這麼說,可是,從來都沒有認真解決過,即使是經濟騰飛的80年代香港。這部片子像我們展示了精神病患群體的困境,家人的抛棄,外人的冷眼,醫院與政府的不在場,隻剩下社工憑着一腔熱血苦苦支撐,也是杯水車薪。社工,老師,鄰居,孩子,家人,甚至病人自己紛紛慘死,沒有人錯了,卻好像所有人都錯了,仿佛進入一個無底洞,讓人心碎。

總是聽到某些恃才傲物的人瞧不起港産片,認為就是個娛樂大熔爐。我想說,不要總是把香港電影和商業片一概而論,這麼說的人又看了幾部香港電影呢?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才逐漸了解到即使是最瞧不起的鬧劇片,也是一個一個段子精心編排的,火爆的槍戰也是一個個鏡頭設計剪輯的,你可以說香港電影有的人急功近利,但是不能否定很多電影人始終保存着那份電影的初心,這部電影沒名氣,沒票房,卻有那麼多一線大咖,導演還是爾冬升,怎麼說香港電影人也是有情懷的,甚至情懷比大多數地方的電影人還要深。

電影制作由于需要較大資金,無可避免的牽扯到商業化問題,問題不在商業化,在于人心。商業片也隻是個名稱,真正好的電影,是不需要用類型來概括的。1986,正是香港片的輝煌,有這麼多電影人肯參與這部電影,本身就是對藝術的尊重,對生命的尊重。反觀我們,真的做的太少了,隻有醫事法學課上的一句句口号,全社會都做的不夠,唉,我們是不是忘記了什麼?

電影,即使被商業附庸,即使被政治裹挾,它總歸是一門藝術,電影不是為了教育誰,也不是為了批評誰,也不是為了贊美誰,它隻是讓你注視着,感受着生命,思考着人生。我想,這就是我看了那麼多爛片後依然愛電影的原因。

很慶幸,我們有香港,有過香港電影,那麼以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