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魔童闹海》作为2019年《哪吒:魔童降世》的续作,自上映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票房屡创新高,甚至打破了多项纪录,成为中国影史上新的里程碑。本文将从三个值得我们关切的创作论视角出发,对该影片展开一些分析。

一、拟态对白:神魔故事的当代化

作为一部票房突破百亿的作品,我们最先会去关切的问题显然就是,它作为一部改编自古老传说的动画电影,为什么能吸引如此多观众的共情?细究起来,我们会发现编剧把非常多包含当代语境的对话桥段置入了这个古老的故事。例如片中母亲送别哪吒离开的段落,就加入了过量的嘱咐和絮语,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送别场景;又例如申公豹的弟弟来陈塘关寻亲的对白,字里行间,我们很快就会察觉到它和我们在讨论升学考公时候的语气的相似性;还有影片开头太乙真人为哪吒和敖丙重塑肉身的桥段,其中最明显的笑点便是“改了无数版,最终还是第一版好”的令人无奈的甲乙方关系。类似的台词几乎布满全片,这使得其中的对话几乎都是一种“拟态对白”:这个发生在千年前的神魔故事只是一种表象化的Cosplay,在三言两语后我们便会察觉它是在模拟我们日常在生活中和互联网上所看所关切的内容,就好像我们察觉到片中大叫的土拨鼠完全就是对广为流传的土拨鼠表情包的模拟一样。抛开其审美效果不谈,这种做法的确是简单、直接,而且足够有效的,在春节档,我们需要电影承担这样的功效,不假思索地说出我们的心声,给我们宣泄,给我们慰藉。

二、剧作结构:以桥段为中心的关卡设计

《哪吒2:魔童闹海》并不是一部遵循了典型的类型片创作逻辑的影片,虽然我们好像满可以按照“三幕剧”的定则给它划定出幕间结构,但是也只是看上去如此而已。细究起来我们便会发现,影片中的段落其实是相对松散的,在影片前17分钟给定的“危机事件”下,我们看到哪吒踏上凶险的征程——要在七天内拿到玉液琼浆,否则陈塘关的所有人都要死。但很快我们便会注意到,这个所谓的“危机事件”的设定被迅速地抛弃,我们也不曾再看到任何关于“七天之内”这一时间死线的强调,但这并不影响实际的观看体验,因为我们也忘记了这些:我们的注意力被接踵而至的“闯三关”游戏引去了,直到一小时后,哪吒通过了考试正式升仙。这时最初所追求的玉液琼浆早已不再重要,因为已经有新的更加强烈的动机出现——为父母复仇。在随后长达一小时的绚丽大战中,我们见证了一场奇观,我们知晓了真相,影片结束。整体而言,影片中其实并不存在贯彻始终的真正的危机,所有看似危机的设定都旨在特定的段落中增加紧张气氛,却不会造成真正的伤害,就好像我们在影片中反复听到的众人对哪吒肉身可能崩裂的警告,但实际上他的肉身不仅不会崩裂,而且他每次对肉身的超负荷使用都会让情况化险为夷。这也使得这部影片中不存在我们通常所谓的“人物弧线”,因为对哪吒而言,虽然各种危机挑战不断向他涌来,但是实际上没有什么是“暴走开大”解决不了的。和类似的神话史诗作品《指环王》系列两相对比我们就不难发现,《哪吒2:魔童闹海》通过对诸如危机事件、人物弧线等更长效的叙事策略的取缔,获得了一种全新的速度感:除了在结尾翻出的最大包袱,所有的设计都服务于眼下的具体段落,进而达到一种我们在爽文叙事中喜闻乐见的效果。毫无疑问,这种速度感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哪吒2:魔童闹海》长达144分钟的观影体验,而在《指环王》这样更古典的叙事中,这样的速度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身体喜剧:沉重的情感,轻盈的身体

稍微反思一下,我们便会吃惊地发现,《哪吒2:魔童闹海》中的所承载和表达的情感其实是相当沉重的,动辄牵涉至亲的生离死别和千万人的性命。但是显然我们很难说,在《哪吒2:魔童闹海》的观影过程中观众情绪是沉重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中的动作设计。影片中角色的身体是一种《猫和老鼠》式的,可以任意变形而不受伤害的身体(当然这也是动画的优势所在),例如片头哪吒的父亲被踢飞嵌入墙体内部,但转眼就可以拍拍泥土毫发无伤地站起来;在结尾龙宫策反的危机决战中,我们在一个中景镜头中目击了两只小怪(一只小龙和一只鲨鱼)的打斗,发现他们只是在调情式的互相撕咬彼此的尾巴。这样的设计几乎能够让任何可能的沉重情感被一次简单的身体动作化解,哪吒的乡愁和片刻的自暴自弃、申公豹的内心抉择,都是如此。影片对战斗场景的处理也展现了这一特点,和通常的战斗场景不同,本片中的战斗基本是空中斗法,脱离了地心引力的制约,打斗的动作便可以被设计得更加夸张,也更少让我们联想或代入其中。这些设计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生死对抗的沉重感,使影片更贴合合家欢动画的整体调性。

四、结语

毫无疑问,《哪吒2:魔童闹海》是一部创造了巨大票房奇迹的成功续作,其对传统电影的当代化改写叩中了广大观众的神经,这是很值得我们仔细思考和学习的。本文只从其对白、剧作和动作设计角度对其进行了简单分析,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考的视角,希望能够启发大家更多有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