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B+7.9
瓦尔达,散文电影+1。

本片是绝佳的日记vlog,游记和公路体的交汇。但散文电影真的就仅限于此吗?看多了感到比较失望。

rap、绘画、各种媒介拼接,导演出镜,场景的联想式剪接,戏里戏外跳脱都流畅自如,对瓦尔达算不上什么新花样。本片相对平实,有她早期的风格,反而装置艺术和实验的成分不多。

...
...

相比《日月无光》,更倾向于纪录片而非essay,采访者和观察者的视角而非作家和人类学家。
以拾荒者为线索,没有既定情节、相对开放的纪录片形式捕捉下众生百相,记录下拾荒者群像。
要赞叹瓦尔达细致敏锐的眼光,一切周遭的细节琐事都可以成为摄影机的焦点,在主线外向偶然和逃逸的想法敞开一扇窗。但持续下来显得琐碎和疏离,稀释为小乐趣罢了。(戈达尔当然还要更进一步)

接着来说下内容-关于“拾穗者”。
片中的现代“拾穗者”指的不只是拾荒者,也包括各种对废弃物品的收集者。
我比较支持这种互助的方式,也是社会的代谢平衡机制。与其浪费食物,何不用去饱腹饥肠呢?对于拾荒者而言,捡拾总好于盗窃。
当然,影片既不夸张买惨也不彰显恻隐之心,而是把每个人作为平等的人来对待。
其中一部分流浪者的确令人感到悲悯,为生计耗尽生命,然后悄然死去。
但他们许多并非为生活所迫,而是理想家兼实干家、不折不扣的收藏者与艺术家。如有着双重身份(抛开“拾荒者”不谈)的心理学家和酿酒师,住在废弃品仓库里的男人,用废物堆积成塔的老人,还有那个素食者-生物学硕士,专程坐火车来此捡拾。

...

对他们来说,废墟世界是被遗弃的宝库而非排泄物和垃圾。废品既是历史的遗物,是考古学的标本,也是探险者的战果。而对其回收利用还是一次创造性的尝试,其中蕴含着无限的可能。
这种“脏乱”的行为模式恰恰是对“清洁”的反抗,回收行为恰恰不是藏污纳垢,而是对功利性和资本效率的“一”的拒斥,在商品的逻辑以外打开一个差异性的通道,借此废品作为“物”重获新生。

清洁是什么?是最具否定性和排他性的行为。这也是清洁为何和“洗劫”往往无差,经历过文革的人更有体会。这也是为什么住惯了农村破房的人不愿来到现代的清洁公寓。这也是为什么大多印度人生长于那样拥挤和脏乱的环境却似乎安乐于此。清洁就是将一切异己清除,而与之相反的则是脏乱-绝对的包容。
然而,“脏乱”的保留并非积极性的行动,只有转化为对废品和废墟的痴迷,转化为“拾荒者”才是真正的行动。不同于“战争机器-国家机器”,“拾荒者-清洁工”的对峙也是社会进程的另一条脉络和线索。

25.8.16于“小组”,出门后便看到了拾荒的人。

...

佳片影评:现代“拾穗者”-反对清洁,反对浪费! - 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