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说她想当鱼,因为鱼的记忆只有7秒,可以忘记痛苦。在那个雨夜,她像一条溺水的鱼蹦出露台,真相的镜子伴随她一起坠落摔得粉碎,每一片破碎的镜子都映射出不同的人和事,母亲、养父、警察、记者、医院、护士、MCN公司、媒体、主播、吃瓜群众,光怪陆离、魑魅魍魉,世间的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看到的一小片是完整的真相。
言无利刃,却在杀人,女主卷入了风暴中心,一切向不可控的虚无坠落。令她绝望的,并非恶意本身,而是那些恶意散发的负能量,让她迷惘的是她意识到很多恶意是没有原因的。恨不知所起,却深入骨髓,他们恨你,因为你喘气儿都是原罪。演讲台上那一只血泪之眼凝视黑暗,深不见底,把每一个卷入暴风里的人扯入万丈深渊。反转的不是剧情,而是最冷的人性。

善意一句三冬暖,恶意一句六月寒。可悲的是,网友说着最绝情的话,却认为做着最正义的事,片子里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声张正义,是为了善与爱,而每个人却成了恶意的生产者。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我想要找到答案。
01互联网下,有无真相?
我首先意识到一个大时代背景: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
什么是「后真相」(post-truth)?
牛津词典对「后真相」的定义是——诉诸情感与个人信仰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的种种状况。这个被入选为牛津字典2016年年度词汇的热词,已经在悄悄改变传播规律及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史蒂芬·科拜尔 (Stephen Colbert) 就在「说文解字」(The Wørd) 中,用了(Truthiness)一词来定义「后真相时代的真相」——不顾证据、逻辑、核查或事实的信念或主张。

在《恶意》里,案发后,真相变得乌烟瘴气,妖气冲天。
直播大V第一时间冲进医院走廊偷拍,文字大V用「知情人爆料」口吻写揣测言论长篇小作文,还有MCN公司的帐号合力控诉医院、发布#蛇蝎护士 的热搜词条,所有发布者在内容未经证实的时候,都在抢流量。正是他们用擅长的煽动性的言(biao)论(yan),在网络上持续24小时轮番密集爆料。
随后,反转不断,有人扒出穿吊带超短的夜店照片,纹身,「小三实锤」照和聊天记录,「毒母」敛财视频、剪辑「妈妈害死我」小视频。。。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每一轮反转,网民都群起攻击,弹幕咒骂,对几位当事人全网铺天盖地一轮轮的道德审判,恨不得让他们裸奔,重锤钉死在道德十字架上。
在《恶意》里,每个被卷入风暴中的人其实都是受害者,可世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他们把这个事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盼望着反转;把当事人当成演艺圈的八卦丑闻,希望他们坠入十八层地狱。

TOOM舆情监测2024数据,95%的网民更关注立场而非真相,社交媒体情绪化传播速度是事实核查的6倍。《南方周末》有篇文章也写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真相有时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情感和观点。」
在网络发达的「后真相」时代,我们自以为看到的真相,都只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更恐怖的是,就算我们看到了真相,也有可能会被所谓的真相误导,做出不理智的选择。(赫克托·麦克唐纳的《后真相时代》)
02为何反转又反转?
以前传统媒体时代,「深挖事件背后的真相」一直是记者的使命,传播真相一直是传媒人的信念。躬身几个月的潜伏调查,冲入前线挑战死神的战地记者,长达几万字的深度报道,证明了曾经很多媒体人有职业操守和信仰,对这个身份有敬畏,有对真相的诚意和努力。
在那个时候,真相起码有标准可遵循、内容有审查,有监管,有责任人,出事儿可溯源、可问责。虽然这个世界没有真相,只有视角(尼采),但那时候,真相可以无限接近,真相可以盖棺定论。
但新媒体的出现,颠覆了这一传播模式。
互联网时代「人人皆媒」,自媒体平台、MCN公司、大V,任何一个拿手机的人,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发布者、传播者和观点表达者,信息变得异常多元化。
微信群疯传「小三实锤」,有图有真相;
今日热搜:蛇蝎护士、亲妈吃崽人血馒头敛财、著名大V买流量、医院黑幕草菅人命。。。;
热门短视频用死者照片混剪「妈妈害死我」;
独家直播「知情人士爆料」;
警察局数据面板:骂人账号83%是三无小号,17%是带V营销号。
发布编造传播未证实信息,炒作敏感案事件,蹭热点、带节奏、博关注、组水军、引流、控评。
说的都是正义,做的都是生意。

李普曼《舆论》反复说,公众接近真相并不容易,会受到重重限制,而且舆论和民意是能够被引导的。
这就是我们所追逐的反转的真相。《恶意》像一把手术刀划开网络时代的套路和伪善。有人追逐流量,赚得盆满钵满;就有人深陷舆论风暴,成为砧板之肉。每个普通人在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沦为「群体无意识」的受害者和加害者。
如果你感受到痛苦,证明你还活着;而你必须能感受到他人痛苦,才可证明你是个人。虚拟的恶意不断发酵、聚集,会升级为对别人的实体伤害,我们与恶的距离只有0.007米(手机屏幕厚度),我们是不是也该低头看看自己敲下的文字、点出的赞,是否正成为压垮他人的那根稻草?
03认知与恶意
我与网上现在主流认为的「网民本恶」看法有一些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认为一个人的价值观和认知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对真相的选择吸收。
我举个可能不那么贴切的例子,但简单直接阐述我的想法。哲学上认为「颜色」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谓的颜色只是主观构建出来的,而非客观事实。比如,脱口秀徐志胜看红绿灯,说红绿灯🚥只有灰色、灰色和黄色。(他公开过自己是红绿色盲)。狗狗只能看到黄色和蓝色,所以你买的红色玩具他说是灰的。
那么,徐志胜和修勾说的是真相吗?
真相就是,你说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

人有多样性,不同人对真相的选取,可能因为他的价值观、认知水平、生活方式、社会经验、成长经历,以及当时的环境等多重原因所决定。以及,母亲看到「杀女儿」「靠癌症女儿贪污捐款」「恶母」,女孩看到「短裙诱惑」「抽烟纹身是恶女」这样的信息可能更容易引发共鸣。
但最后,我们要小心一些人,愚蠢是比恶意更加危险的敌人。

《恶意》的结尾我是喜欢的,当女主被卷入了风暴,她哭过、她害怕过,她退缩过、但最后她没有躲,她躬身入局,被打得头破血流,最后,她往前迈了一步,Nothing ever changes untill the change happened.
直面风暴不如进入风暴,进入风暴不如老子TM的就是风暴。有时候,你的善良必须长出锋芒,该拒绝的时候拒绝,该回击的时候回击,当恶意触碰底线的时候,无情一点、疯癫一点,你是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