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10
第六部也是最后一部李沧东的朝圣,评分最高的一部,期望颇高,却十分失望。不能说差,本以为是丰富或晦涩的杰作,但只是平庸之作。若燃烧基本集合了李沧东的内在长处,本片则近乎是拙劣地拼凑了皮表。技法都比较常规典型,李沧东属于工匠型的,但这部还没做到大巧不工,力道不足,情感没有真正打动我。
为什么不真实?
1首先,是情节的几个设定,失忆症完全是摆设,没有起到任何推进作用。老人和诗的关系仅仅是拼凑而已,没有融为一体。
2主题上:更关键的是,诗歌像是命题作文的题目只是一个单薄的设定,完全可以换成其他,没有深入到语言和创作的本质,相比下永恒和一日则深化很多。
台词和表演也不太自然。
3叙事结构:其次,情节上没有层层递进,拼贴式结构散乱。双线叙事,一老一少的环形扣显得割裂,缺乏情感的有机渗透。
另外节奏上把控不佳,铺垫不够深入也没有真正起到作用,改点的戏剧点却不透,结尾的诗像是画蛇添足。刚看的安哲则是相反之道,采用雕刻时光的手法,以最终达成诗眼。
几个场景:诗歌班,诗社,家,聚谈…都只是拼凑而已,沦为孤立的切片,缺乏内在的逻辑。
其他许多情景也都是蜻蜓点水显得多余:教堂的忏悔(相似的场景密阳的铺垫则完整深入许多),雨中写诗(缺乏内在表现力),对诗社中警察的态度转变(同样的密阳处理更好),过马路被车笛催促(同样是蜜阳出现过的),和精神病两次做爱(又是绿洲那一套,而且还成了败笔)…沦为符号的浅层复制。
当然,不乏有令人感到真切的好点子出现,如奶奶对孙子既袒护又心痛,小本子记录灵感。
因此导演也没有深入观察生活观众是心知肚明的。
4人物:主人公夹在两双重力量之间:家庭的现实状况,诗社的理想境界,二者引发的内在矛盾张力却不够,未能引起化学反应。
人物方面,多而不精。老太太傻白甜,形象单纯以至于单薄,缺乏弧光,不够丰满立体,反倒是孙子真实很多。且老太太几乎完全被动,被外界推着走。会长究竟是个什么人物观众完全不清楚(相比下绿洲则深入其心),有如刻意营造的符号,对性别-权力的问题本可以更进一步挖掘。
还有其他几个原因,一是对李沧东比较熟悉了,对很多场景和元素的重复感到厌倦,二是在绿洲后作者风格略显僵化,直到燃烧才好了很多,期待明年的下一部佳作。
(目前看过的所有李沧东个人评分:燃烧9.0,密阳8.8,绿洲8.7,薄荷糖8.5,诗7.9,绿鱼7.8)
2025.3.12
为什么《诗》不是李沧东的高峰?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随性吐槽
C+来晚了半个小时。旁边的人咯咯大笑不止,这样的影片有大银幕和互动是正常的,不过还是无法忍受此二者。多次想离场,为何要花费五十块和三个小时的宝贵时间投入在这样的娱乐消遣中?终于完全被淹没了,昏昏欲睡。从视听风格到内容完全无感,斯科塞 ...
《齐泽克》-简评和札记
A-正在读第一本他的书《斜目而视》,再来亲眼看看这位活生生的思想者,从不同的角度再度接近这位伟大的智者。依旧十分亲切的形象,然而今天也有因其伟人光环形成的遥远距离了,他在世却如同逝世。(容许我胡吹一段)他拥有举世无双的极端聪慧和灵性 ...
评分:A-8.0首先,谈谈标题“1951年的欧洲”。一个时间-1951,标志着战后重建期的末尾,战争的问题已经被转化至次要位置了,无论是罗西里尼——在拍完“战争三部曲”后便将目光移至了新的现实问题——还是其他人都开始从战争的阴霾中离 ...
简评
评分:7.9和奥尔米《米兰心事》、《工作》类似,本片既有着旅行者眼中异域风光的魅力-独属于意大利的街头风情和城市景致,也有着与之对应的人物内心氛围和情感纠葛。精巧严密的情节同纪实性的风格完美融合,戏剧性以难以预料的方式恰到好处地蕴酿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80周年纪念-兼评罗西里尼“战争三部曲”
公众号图文版:https://mp.weixin.qq.com/s/or3Tig9fFd9Zh9GYUITUdA引言赶在今年此时才观看罗西里尼,实在是缘分和命运的安排。一是正好标志着新现实主义运动开山之作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诞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