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B+8.2
一反常规的特吕弗,英文、彩色片和科幻类型片,冲击力十足。
科幻电影往往的窠臼,要么是想象力过剩的特效噱头把注意力带偏,要么是物件的格格不入令人出戏。果然不出所料,特吕弗也意识到:“图像方面有一块是失控的,虽然与法国电影相比本片算得上豪华,但对在伦敦拍摄的电影而言算不上大制作。”(基本和我的认识一样)
和塔可夫斯基一样,特吕弗对此的解决办法是采用软科幻的形式,基本还原现代日常生活场景-以免使观众联想出戏-循乎常理,也具有现实感。这也恰恰是特吕弗所支持的,“必须借助现实的东西先把观众吸引进来,然后一点一点带入……”
但即便如此,不仅布景没有未来感,科幻设定下某些场景显得比较假,尤其突兀的是四个小飞人。另外思想也不够前卫,情节仍有些狗血且诡谲,视听上并没有特别过人之处。(除了伯纳德-赫尔曼的音乐比较加分)
其次,要格外注意一点,影片中男主的表演僵硬得如同机械,这也源于特吕弗想塑造一个冷漠的普通人-而演员却想扮演英雄般的角色。不过好在,冰冷的面孔恰恰给了微妙情感释放的余地,就在这看似合理却诡异的社会制度中,人物骤然觉醒。因此,科幻最善彰显人文关怀,最能将张力推到极致:公与私,情与理,人与非人,生命与机械……
总体上很不错的剧情片,精彩又不失趣味,可看性很强。几乎完全被故事吸引,被精神所打动了。(特吕弗基本忠实于原著,因此也要归功于原作)
从科幻侦探故事最终升华为浪漫的童话故事。结尾的那个“森林”如同仙境,理想主义者之家。最后一个镜头让我想到博尔赫斯的“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那是行走的思想和文字的声音所建构的家园。
要让自己化身为一本书,作为死后的记忆载体,我会选谁呢?先珍视生命中每一本好书吧。
一些比较有趣的段落:
老妇自焚,让人想到身处末世的“多米尼克”。(其中还烧了一本《电影手册》)
对电视和传媒的讽刺,以至对资产阶级作风的影射。
藏书房内批评各类书籍的段落蛮有调侃意味的,有趣又不乏深思,真正的平等就是取缔知识吗?
“清洁”运动必然导向专制下的洗劫。检举揭发的怪相,不禁想到科幻正在彼时的中国上演。
ps.这次脸盲不怪我,女主一人饰双角
维度 ★(1-10)
个人感受(观看价值) 8.4
思想/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8.3
叙事水平(文学/文本价值) 8.1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视听效果) 7.6
选角/表演 7.5
25.8.19-20投影仪
我的影评合集:Aleph-我的影评
特吕弗的杰作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政治与新浪潮
评分:B7.5,三星半。此类纪录片不能用一般的艺术价值去衡量,至少应当在历史和政治性方面给予考量,在对观众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方面予以考量。(找不到好片了,于是接着昨天的《战争终了》看此片。)关于政治:对历史和政治背景-越战-依然所知寥 ...
生平简介:让·维果(1905-1934),享年29岁,创作生涯仅其在世的最后4年。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启发法国新浪潮的灯塔。以下简单介绍其四部作品,并先以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作为导引。我们时代的电影人:让维果(1964)评分:B-由 ...
札记
评分:B-由于让·维果逝世过早、影像资料过少,只能求诸相关人士的采访,在生平的回顾的同时插入其电影段落作为补充。(集中讲述两部叙事片)作为背景资料扩展了解有帮助,但干货不多。梅尔维尔任其副导演。其父作为政治犯死于监狱、这段早年经历对 ...
评分:B+7.8简评:越来越喜欢雷乃的风格了。文学性/艺术性、政治性/思想性,交融浓密。故事以60年代的西班牙弗朗哥独裁统治为背景,由于对时代背景不了解,开始尚有疑惑。毕竟不仅对我来说陌生,应当说政治行动、地下组织离现在的社会太遥远 ...
评分:B+7.9蔡明亮的电影序列有着微妙的连续性-于演员、风格、剧情均有体现-交错编织成孤独和情欲的奏鸣曲。(详见其他影评)《你那边几点》几乎是《广岛之恋》的现代版:短暂的邂逅和分别,从此爱上一个人-由人追随到她的一切-爱上一个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