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说在前面:这就是那种很可能看一部就少一部的好电影,我喜欢它。
我喜欢,首先是因为它是美的。
画面、构图、运镜、服化、造型、音乐,都美,好美!用心与专业创造出的那种美!
如果说电影的使命就是造一场梦,那这部电影单纯从视听审美维度,就已经是一场足够华美的梦了。经济一点说,许鞍华、杜可风、坂本龙一、邝志良、杜笃之、和田惠美,这些单拎出来办展览、音乐会都可以卖票卖到几百块的人,聚一起搞出个作品只收我五十块钱,夫复何求我就问?!
而它最美的,在我看来,是它的克制与坚守。
这也是我为什么会觉得这种电影可能看一部少一部的原因。
看电影的时候,有至少三个段落,我都能想象到,但凡换个人拍,按照现在电影市场的口味,绝对会被拍成那种,用音乐强煽上去,把金句直给出去,让观众生理落泪的“爆款”。然后它就可以上几个“xxxx看哭了”、“xxxx后劲好大”之类的热搜,共想看与点赞一色,让流量和票房齐飞。
或者,它绝对可以删繁就简,把原著故事梳理归纳出一个单一、牢靠、简明、“正确”的价值观,拍摄一部寓教于乐,既批判“消费主义”又夹带“性别议题”的话题电影,站在道德高地上成为所有人一看就明白,看完还都能说道两句的“现实佳作”。
可是它没有。
它有它的矜持与优雅,它有它的审美与品味,它有它对人性和艺术复杂性的敬畏,它有它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
所以我喜欢它。
当然,我喜欢,更因为它没放弃自己的表达。
看《好好拍电影》,许鞍华说在她所学的电影教育里,老师总是鼓励他们去“吵架”。
对呀!电影说到底是创作,创作说到底是表达自我。
张爱玲的理解,张爱玲已经表达了,而且表达的很好,那么,许鞍华又何必再重复呢?
于是,我们看到这样的《第一炉香》。
它首先尊重了原著张爱玲的表达,在电影的前2/3内容里,我完全能够感受到,电影的团队是认真去理解了张爱玲的《第一炉香》的,那些关于物质的、欲望的、女性的、嘲弄的、悲观的,那些原著之所以受到喜爱成为经典的东西,它们都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在。
但这是许鞍华导演作品《第一炉香》,它基于原著文本,当然包含着原著作者张爱玲的表达,但它也是新的创作,为什么不允许它也包含一些电影导演许鞍华的理解与表达?
艺术向来是要启发想象力的,艺术向来是抗拒标准答案的,艺术向来,是要在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中,才最终完成和实现的。谁又能说,自己垄断着张爱玲《第一炉香》的唯一解释权呢?
我想,对于张迷来说,电影最“出格”的忤逆,也许会在于电影似乎放大了“真情”的比重,在物质搭建的欲望囚笼里,有一个角落,似乎隐隐闪烁着对情感的渴求,闪烁着爱的片羽吉光。
是了,《第一炉香》一向被认为是一个什么都包含却唯独不包含爱的故事。
可是,畜生也有心,物质和爱难道就真的不会并存?
人是这样复杂的生物啊!他们的欲望、算计和谎言里,难道就真的不会包含一点点感情吗?
我不相信。
我反而更乐于看见许鞍华们加入的表达,比如对于姑妈、乔琪等人物前史的丰富,睨儿的改动和对薇龙内心矛盾性的复杂化,它们承接自原著,但又让我感受到一些更现代视角的回望与互文,它让我发现,《第一炉香》是仍旧在生长着的。
所以在我看来,它符不符合我对于原著的理解,都并不该妨碍它依然可以被我认为是一部具备专业水准的好电影。
当然,好电影也有缺憾。最大的缺憾,的确是选角,是演员。
选角真的没有帮助到电影,很多不合适就是不合适。连俞飞鸿的美,都美的不合适。(这么好看的姐姐要跟我睡觉,还用拿花钱送我出国读书做诱饵?对不起,我倾家荡产也想跟姐姐睡觉!)
虽然能看出整个团队在方方面面都努力拯救了一些不合适,但是不合适确实依然客观存在着。
可电影啊,常常就是这样,如果只拿到了这一手牌,那么导演所能做的,就是用力把牌打到所能打出的最好。
这样的牌,许鞍华打到了最好。
补充说明:
1、这篇影评充满私心,因为我希望许鞍华导演赚到钱,或者说,我希望文艺一点的电影赚到钱,因为我希望我还有下一部这样美的、认真的、专业的、不自恋的、有坚持的电影可以看,我希望这样的导演和作品还拿的到投资。
2、希望大家明白,当批评许鞍华的时候,常常是站在与电影大师和许鞍华最好的电影的维度中进行的比较,是对一个可以拿100分的人只拿了80分的那种批评,而有些电影只是及格就可以被表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