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評價僅針對電影本身傳達的内容,我個人并不了解真實的女排曆史和故事。)

2020年去電影院看的第二部電影,上一部是《哀歌》,很巧都是有真實事件在背後支撐,很巧内核都似乎圍繞着“集體”與“個體”,很巧都很好看,很巧都讓我哭成狗。

首先聲明,我對女排和體育都沒有什麼特别的愛好,來之前隻能叫出大概3個女排運動員(包括郎平),來看這部電影,完全是看了幾支預告,把它當成劇情片。

看完之後,我個人非常喜歡,我覺得它完全滿足了我的期待——一首高貴精神的贊歌。這種高貴的精神裡,有為國争光的愛國主義,但也絕對不乏超越自己的極限、實現自我價值的人性光輝。

影片從08年奧運開始,往前講了80年代女排的故事,往後講了郎平執教之後的女排故事。前面的故事自然不必說,它就是你所能想到的,那個年代的故事。

那個年代的姑娘們單純又拼盡全力,背負着全國上下的期望,把對勝利的渴望,毫不掩飾地寫在臉上。于是,理所當然地,這個部分有賽場上逆風翻盤、力克強敵的故事,也有賽場下咬牙訓練、加倍努力的故事。

但這并不是那個年代的全部,那個年代,那些女孩子們也會相約去劃船燙頭,那個年代,那些女孩子們也有自己的個性和無助,那個年代,那樣鋼鐵般堅硬的女排姑娘們,也愛美又愛哭。

這是電影前半部分的動人之處,它讓你時刻記得,那些被“封神”的女排姑娘們,也是人。而隻有當我們意識到她們也是如你我一樣的普通人時,我們才更能感受到,她們為自己的信念,做了多麼偉大的付出。

随後,電影來到08年。那一年的故事,大家都熟悉。郎平帶着美國女排,在中國人自己的百年奧運主場,打赢了自己曾經為之拼盡全力的中國女排。

電影對這部分的處理非常細膩,在每一幕裡,描繪着郎平如何以美國隊主教練的職業身份取得勝利,又如何作為曾經中國女排的一員,與全國人民一起,承受失敗。

身為美國隊的教練,盡全力幫對方取得勝利是職責所在,但是作為曾經的中國女排隊員,為中國女排的失敗而失落、不甘、屈辱、遺憾,又是情理之中。

于是,郎平回來了,回到了中國女排,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在職業與自我中獲得統一,完成“自洽”。

但其實,這部分,恰恰是電影“最不自洽”的部分。而這種“不自洽”,恰恰反映了中國女排在新時代裡對内核的堅守與對體育精神認知的更新。

于是我們看到一個有别于運動員時期的郎平。

身為運動員的郎平,可以無限逼迫自己拼盡全力,去為國家争取一份榮耀、一個勝利。但身為主教練的郎平,卻希望看到自己的隊員們,不要像自己當年一樣,隻為了“别人”打球,她希望,這群孩子們享受比賽本身,從這項運動裡獲得快樂,在這份工作裡自我實現。

于是,我們得以如此完整地認識我們新一代的女排姑娘們。

她們當然熱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她們當然也懷抱着對赢的渴望和野心,她們在升國旗奏國歌時會熱淚盈眶輕聲應和,她們随時願意為了團隊付出全部的自己,但是,她們也愛排球,享受着比賽本身。

有人說,後半部分像是賽事轉播。但是,沒有哪場賽事轉播能讓你看見女排隊員在比賽前夜如何敞開心扉暢談,沒有哪場賽事轉播能讓你看見女排隊伍在比賽籌備階段如何讓每個隊員尋找到自己,沒有哪場賽事轉播能讓你看見中國女排、中國的體育,經曆過怎樣的改革與更新,而這背後,又有着哪些人,怎樣不為人知的付出和努力。

有人說,整部電影像是郎平的個人傳記。但是,恰恰就是經曆過幾個時代,并且與每個時代都息息相關的個體,最能反映出時代的發展,以及整個集體的堅守與創新。

這些年,電影行業有很多讓人難過的事發生,但與此同時,從《我和我的祖國》到《奪冠》,也有很多主旋律電影,開始在讴歌集體時,不忘記尊重個體,成全個體。

我想,這就是我希望這部電影,被更多人看見和理解的原因。

最後,如果你問你從來不喜歡體育賽事也根本不了解中國女排,能不能去看?

套用一句五月天常說的話

——愛上中國女排,任何時候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