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王小波《黄金时代》
  在豆瓣电影Top250排行榜中,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人工智能》有着近40万中国观众的评分,目前分数仍高达8.7分。那么这部“童话”电影究竟讲了什么,它又是以什么来打动我们的呢?
  首先,必然是“机器人至死不渝的爱”打动了我们。在影片中,那个以人类小孩马丁为原型的仿生机器人小孩叫作大卫。大卫有着逼真的样貌与情态,甚至具有和人类一样的丰富情感,他愿意成为机器泰迪熊和马丁的好朋友,他也恐惧自己被人类家庭抛弃,他至死不渝地爱着母亲莫妮卡。直到许多世纪后人类消亡、地球毁灭、外星智慧文明探访地球后,已沉入大海千年之久的机器人小孩大卫依然只有唯一一个愿望,那就是再见一次母亲。虽然拥有至高科技的外星人无法完全“感同身受”大卫的情感,但是他们依然成全了大卫,影片最终以大卫、泰迪熊和母亲的依偎着团聚而结束。作为观众,泪目的观众无一不被这弥足珍贵的“机器之爱”深深打动,或许坐在电脑屏幕前的我们,也都想要拥有一份这样彻底而又纯洁的爱。
  其次,电影引发了我们对“爱”的思考。凡夫之爱是易变的、有理据的。有多少父母把“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当作口头禅,有多少“二孩”“三孩”的出生是为了满足家族的性别期待,又有多少孩子在“我数三声你再不过来试试,1,2,3……”的恐吓中度过童年。影片中的机器人小孩大卫一直在“无条件”地爱着母亲,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孩子在青春期过后才终于明白:原来父母也是一双普通人而已,他们像《千与千寻》中变成“猪”的父母一样有着贪婪势利的一面,他们也有不少缺点,他们希望看到一个像“别人家孩子”一样上进而听话、优秀而温驯的完美的我们。所以这份“爱”在我们经过青春期后就变得渺茫了许多,它逐渐由“爱”变成了冲淡的“情”——亲情。而我们也转而追求、营造情侣之间的“爱”——爱情。
  最后,电影或许在引导我们想象:在人间,有没有一种爱可以是无条件的、无理据的?是否有一种最极致的爱,它永不腐坏?我想是有的,那便是圣人之爱或者神之爱。电影中机器人孩子大卫生来就被注入了“爱莫妮卡”的程序,“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论语),大卫希望母亲莫妮卡可以长生不死。这是一个永远不死的机器人对一个肉躯凡身的人类的爱,这实际上颠倒着映射了人类对神的爱。在现实世界中,人类是易朽的,而神佛是不朽的。在悲伤与困顿之时,我们会乞求神的庇佑、指引与爱。但这份来自神的爱,却常常似浮云般淡漠:它有时投下一丝光影让我们发现追逐,有时又悠悠地飘去无影踪。在影片的最后,那几个瘦高的外星人虽有高超科技,却参不透人类的情情爱爱,他们本着一种成全与包容的直觉,让大卫与母亲再度重逢。
  这显然是一个Happy Ending,导演让高科技外星文明助力“母子”团圆,实际上是在用科学技术规避情感乃至宗教问题,这也像极了我们的现实世界:科技日益发达,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如此孱弱,都市邻里间是如此冷漠,骑车摔倒的人也只能在车流中独自颤抖着缓缓站起……而我们,有时会急切地想去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有时却又像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似的,看到前方有人倒地、自己却目不斜视般地加速通过……唉,这个时代怎么了,我这是怎么了。我不知道,我很抱歉。

...
(更多文章移步公众号:琦玛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