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的小故事便是视角不一样,见证者不一样,评价不一样。但一样不一样的,可能会影响他们是不是继续站在马路上你侬我侬,却也不会一下就影响到他们的浮气之路。
而后再来一轮,这次甚至不是看到同一对情侣不同时刻举动后三女的不同反应,而是她们看同一部电视剧同一情节的反应。同一屋檐下,同一份盘中的零食,同一台电视同一个遥控器。看起来不同的吐槽却又似乎有着极为相近的内核。

到了源太郎落枕这一幕,我想这一集大概:
“旧的东西还能用”-“万变不离其宗”-“视角不同看到的表象不同”-“抓住内核”
故事本身说的很清楚,其实着实不用赘述,我只是看到竟然出了第二部而开心地想要记录些什么。

戴上颈托后,与源太郎不同视角的三女及妈妈呈现了与源太郎不同的表情,因为她们看得见颈托上的字。
而源太郎呢,可能是落枕,可能是老了,但是似乎只能注视面前的东西了呢,但心中似乎也还有着其他的念想而时常表现为前言不搭后语。总之是行动不便而跟不上了呢。

“虽然味道和摆盘很普通,但是看到名字就总还是想试试”,“新”本身便是诱惑人们的奇观之一。(前段时间写了“不合适也要有限度”的评论,突然感觉两篇说的差不多……)
勇治会不会出轨呢?不知道,毕竟另一个人的生命是新的奇观。但或许琐碎之事不会影响两人感情的主干吧。
人们一方面想要奇观,一方面又渴望港湾,吐槽着竟然在大街上公开出轨却也吐槽自己没有新的恋情,骑驴找马般体验着自己的人生。结婚啊,胸怀宽广是很重要的。

所以什么奇怪风味的蘑菇意面听着像是奇观,却也普通呢。
但脖子上的颈托虽然普通,却也是奇观呢,如果让人下意识盯着看就算奇观的话。
颈托上的名字,那些过往的痕迹,普普通通却又堆积成了属于某个人的他人眼中的奇观。(看到这里才反应过来为什么戴颈托的时候她们在笑,但是竟然都没有提醒他……然后回头看才发现原来那些字早就暴露在镜头中了…)

用些时兴的词汇,融合时兴的概念,加以自信满满的演说,似乎就是能被接受去做某个项目的充分理由?但若是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宏观的追求时尚中,如何落地完成切实的小小个案呢?神田先生说的内容似乎更环保些呢。
并且,过去的东西也有新的价值。追问口袋里到底装了什么啊,因为很有趣呢(好吧,是为了剧情推进的主线关键道具)。

结婚意味着什么,美香与钢太郎幻想的情景不同,表象不同,但内核都是陪伴吧。会记得咖啡,却容易忽略水壶。但水壶似乎更是这部剧或是人们人生中的常驻嘉宾(所以如果它经久耐用到只要保护好它就足以让它一直陪伴自己就好了)。

“你觉得盒子和丝带都不重要吗?”
“这种想法一点都不环保。”
这组对话很有趣,环保可以想作“资源在现有条件下的极致运用”,近似等价成“尽可能把资源全部投入在中心事物上”。如果结婚(起始)的中心事物是领取结婚证的话,不去办婚礼等是很好的环保理念。但若是把“结婚起点的与其他时刻的朴素人生不同的梦幻般的幸福回忆”当成是结婚(起始)的中心事物的话,或许选择最合适的盒子和丝带也是环保的。(当然我还是不是很喜欢造梦这件事)。

这集源太郎的总结中,台词说的已经很清楚了,不过为了直观而以人的外表内在举例,导致的是容易让观看者偏题到“以貌取人”,或是固化在“外表”与“内在”上,转义成“外周路径”与“中心路径”可能会更容易理解。
比如我们想要站台附近商店街改造,中心路径是方案,外周路径是展示者是不是自信,把重点点在展示而不是方案上,便是选择了外周路径说服,方案做的好则是中心路径上有足够的说服力。

但人生这件事,什么是外周什么是中心,还是难以说明啊。把属性点全点在了力量上,对于搬砖来说是中心路径,把属性点全点在智力上,对于另一种搬砖来说是中心路径。
那么对“我”来说,什么更中心一些呢?(虽然但是怎样都逃不开水壶吧,现代化的日本或许人们忘记了生存本身是件困难的事情呢(写完发现这句似乎有些转移话题的意味,原本说的是搬砖预备方案A还是B要看搬砖者本身,这句则是说无论选A还是选B,搬砖者本身活着所需的C才是更中心的项,两个完全不是一个议题。讨论悬浮的话题就在悬浮的体系下讨论比较好…))

沉醉于自己体系中的人不迷茫,不伤人便很好,但怎样定义“伤人”,怎样定义“人”,则是另外的事情了。
“时代不同了,标准也变了。”如果算是老古板的人说出这种话让人欣慰,但平凡的人们认识到这件事情却也着实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平稳。因为看起来自己内心事物的定义权在自己手中,实则往往也是浮萍般被社会生活拨弄。

剧中源太郎说完脖子好了,或许也是说这意味着他的话如果受众理解了也算是开阔了视野吧。然后就……转得比平时多太多了。
虽然显得可能矫枉过正/过犹不及,但源太郎还是能把握主轴的,因而他说出“灾厄远去后如鸟儿般自由”并不会让人担心。
甚至如果说出“手机纪念日”的是他,或许也不是“恋爱初期的纯粹”而是返璞归真了呢。

(想要发布的时候突然看到简介中的“恋”“饭”“家族”才想到“是啊,这一集也出现了好多吃的东西啊!”当然我懒得整理出现了什么吃的就是了。)

另:
颈托、乌龙茶瓶(这次的妈妈小剧场里都有)、煎蛋、新饮料、书、水壶、水杯(二女回办公桌拿水杯,龙也水杯没水去买饮料)、蛋糕、吹风机等等等等,依旧是能够畅快享用的意象集。简练的核心通过添加对象形成可以展开成剧集的分形,着实很美好。
(但不知怎的,似乎与第一部有一丢丢风味上的差异)

边看边记但是懒得整理的笔记:

“关系没有进一步发展”,纯纯的交往不也挺好吗……

“新上市”“新产品”,虽然是新发售,但毕竟是新发售。

如果是维生素C的话,还原性不错所易被氧化,活泼然后更容易变成一潭死水?原本就惰性的物质还能说自己没被改变,原本活泼的回头再看究竟是不是自己就很难说了呢。

买了新饮料的未来是死亡笔记还是赌博默示录呢?
“不是梅子而是梅子口香糖”,对于新事物(或者刷了绿漆的老黄瓜),理解起来还是按照认知中的最短路径来的啊,于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出镜率会更高,但人和人的生活还是不一样呢。
由香出门时的那个天真的是假的不自然啊
虽然不一样,但似乎……由香看到大杉女士后也还是会代入到自己啊。所以未来是死亡笔记还是赌博默示录呢……

又是乌龙茶呢,垃圾要分类,A的垃圾别隔空扔到B家,受众不一样,处理方案不一样,很添麻烦。
这个水壶是常驻嘉宾(结合这两条看出来,剧虽然是人造的,但这部剧却也有很不错的关联性呢。)

没有咖喱块的话,就是水煮蔬菜啊。毕竟咖喱中最重要的是咖喱啊,是咖喱赋予咖喱咖喱的咖喱性。

我的朋友常常提醒我,项目审核的各种老师专家,往往要审核各种类别的项目,因而专业的东西他们不好直观理解,所以用更加普适的工作量、成本等去描述项目。但这样如何比较专业性那方面呢?感觉恰恰是没有抓住主轴。
另外二十年前的展示或许已经很足够了,膨胀的图像分辨率与视频并没有带来额外的信息。在追求新的奇观的过程中忘记了主轴。

B级美食大逃亡的环境,能够享受B级美食着实很美好呢。

但这部剧也提到了时兴的“AI”了呢(这句话逻辑上接的是:“用些时兴的词汇,融合时兴的概念,加以自信满满的演说”这句)

“人其实大部分都表里如一吧”,个人觉得是的,不是衣着打扮的区分,纯粹面相仪态的积累

“瞧不起笨拙不善言辞还不表现自己的人”,个人觉得这一点与“表里如一”其实关系不大,是人在社会生活中“趋利”的潜在表现,不是因为这个人“不好”,而是“他不能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所以我没必要去接触他”,于是切实有用的人被nerd化、边缘化,继而在油水中摸爬滚打的人们可以用廉价去购买他们的能力。
前段时间朋友和我说“技术不值钱”的时候,我想,这只是被刻意地廉价化了,但如果不廉价化,“知识”的垄断着实难以被打破。另外如果每个人想做筷子用筷子都要交不菲的专利费的话,会出现各种形式的替代品,但往往不如筷子简洁高效。
将“知识”廉价化后流动起来,才能集众人之力改变世界。但廉价化而不是共享,却也导致运转体系背后的资本影响了知识的走向。
在做相关事情的时候,最好还是自责自责,少为自己开脱。

吐槽出轨但自己却想已婚龙也了…二女啊

“你脖子还疼着呢,没必要说那些大道理吧。”但有时候还是会上头觉得明晰这些更重要吧,哈哈哈。

下一集有高桥克典诶!

看下一集的片段我在想是不是又会出现类似鲍鱼的意象,毕竟人活着还是得有个念想的。

不用看:
我之前心里吐槽过为什么现在的笔记本电脑都是下进风口,Laptop还怎么laptop,但一查,似乎Notebook这个词用的更多些了,视角着实决定了些东西……
最近几年没追MacBook,但手里的MBP2017是侧方隐式进风口,漂亮且不用担心腿堵进风口。当然,只是腿堵换成D面盖板堵就是了,因而被大家吐槽性能释放。(但我着实很喜欢这一版的设计,感觉外观无懈可击。但PWM调光着实忍不了,虽然是117kHz。)
前段时间把硬盘里跳跃大搜查线重看了一遍,外传电影第一部里使用笔记本(这台笔记本的屏幕是可以沿着一个立轴旋转的)对地铁的展示很简明,非常好,让人不禁思考这些年做展示这件事到底有什么进步,从两千面到两千万面,增加的面数与“真实感”对阅览者的信息获取有怎样的增益。
反倒是我在使用CLI的时候,思路似乎天然比GUI更清晰,可能是因为GUI增加了很多“冗余信息”吧。(当然设计好的GUI更加直观便利)
就像一段话,它本身的文字节奏是它天然的律动,但是在图像作为载体的文字设计中,加粗、放大等也可以称为其节奏,但与文字本身的节奏也不一样了。文字本身是串行的、时序性的,而图像对于我们而言,则是并行的。所以我们在讨论图像时,往往会说要设计视觉中心与初始的视觉兴趣点,要是串行的话,按照时序去收集信息就好了,不用太费心去分配注意力的资源。当然,podcast泛滥的时代,大家也会说兴趣点一类的东西,但与刚刚我提到的初始兴趣点不同,这是为了留存受众,那是为了突出中心而进行的资源分配。
所以我们会被图像带来的额外信息而诱导,做似乎并不重要的事。更高分辨率的图像本身带来了数据的增加、处理成本的增加,也就导致更多的热量需要排出,进而让我们难以再把笔记本电脑放在大腿上。(但是我的6800H版Thinkbook日常敲字看视频风扇基本不转,其实也相当终极形态。但是诸如有些电流或是啸叫的声音、屏幕和机身没有很对齐得拆开D面盖板拧开螺丝调整、C面Logo及为了提到CNC而CNC的反光的触摸板及开机键外周晃眼、FnLock灯也晃眼之类的东西还是会让人时常分神。)
于是我翻出来了沉箱已久的X61以及没怎么吃灰的T430,意料之外的装了Debian的(不装N卡驱动的)T430敲字功耗在7W左右,CPU温度30℃左右,风扇都不带转的,于是我获得了初代巧克力键盘、6mm小红点的码字神器。顺手安了模拟器,还能玩DOS游戏。
恍惚中我对自己这二十年的生活产生了疑问,有哪些事情改变了呢?(这就是过度抽象导致忽略螺旋上升的右的想法吧,但我还是好喜欢X61的感觉,可惜它是PWM屏幕(貌似是CCFL背光所以情有可原)(但依旧不能用)(顺带发现NokiaE71也是PWM调光,我超喜欢它的(原本)))
在重装电脑的过程中,因为X61上的是机械硬盘,安装很慢,所以打扫了卫生,比以往的很多时候都更惬意。人们似乎在自己完成了一件事并且觉得自己足以应付未来的事的时候才可能放松去享受“假期”,但信息爆炸的焦虑中,似乎难以再拥有那种放松。007如果不持续学新道具就会被对方反制的话,007也没法享受工作间歇的悠长假期而为了活下去而践行自己的代号了。所以或许,老电脑使用过程中的卡顿似乎能在这个时代被解释成某种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