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8.0
豆瓣评分9.3,被沙丹标榜为最爱的电影,也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颗绕不过去的明珠。
ps.在看过桑弧导演的《太太万岁》(尽管我认为中规中矩),今天又看了杰作《小城之春》,再来看这部同样备受推崇的经典,感觉各有千秋。
因抱的期望过高,觉得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欠缺了许多。本以为是艺术价值很高的作品,如《一一》那样的哲思和诗意。大家总是可以带着时代的滤镜看艺术品,而我总是一视同仁。大家总是说某些观点超前,但我总是无法因为某句台词认同整个作品,任何一句台词不仅不能代表作品整体,有时过于直接的金句如果出现地不恰当还会损毁整体。
但由于定位失误,有些落差和失望。实际上喜剧成分很高,当然可看性也强。如果参照《太太万岁》这样的传统喜剧来看,那还是很不错的。尤其在资料馆的现场-气氛相当活跃,观众很给面子,我妈评价很不错。
趣闻:
看前等我妈了十分钟,气愤地甩了她,说道“亵渎之人,不看也罢!”戏谑的是,看完后我们的态度反过来了,她满口称赞而我大失所望。
简析:
节奏明快流畅,情节明确简练。剧本工整严密,但没什么新意,充满设计的巧思。
视听方面中规中矩,剪辑巧妙承接前后,转场颇有意味。
台词和表演都略显仓促密集,而且还有话剧的残骸。台词还是板正的戏剧腔,但已经相对好些了,只是个别从女主口中说出的至理名言尚有生硬的说教气。
石挥演技依旧没得说,同为话剧演员,陈佩斯的台词功底、表演甚至剧本都应该受到他的重要影响。人物总体略显简单,只有男主立体鲜活。
情节设定让我想到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尤其是《饮食男女》的鳏夫结婚,当然郎雄的形象也和他多少相似。
而父女恋在在做媒时破绽的情节则和小津的《晚春》如出一辙。(二者居然同一年)
中间的一段向死而生、回心转意让我想到三年后的《生之欲》(绝对不止我一个人),到死也要干一番事业、做出贡献。人活着就是漂泊,总要发光发热,闲着也不如投入热心的事业。
一轮接一轮,婚礼接寿席。在哀乐小事的层层递进之中有幸福祥和和沧桑感-很自然,但在我看来深度还远不够。
此外,本片现实意味深长,许多话放到今天效力不减反增。以下摘录一些,都是在现场引发强烈鼓掌或哄堂大笑的:“别说是中学毕业了,现在好多大学毕业的还不是没饭吃”“第一次拿薪水也有这种感觉,可是第二次就麻木了”“她答应和我结婚了”。当然还有些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我总觉得我们中国没有中年,除了青年就是老年。像你现在就是做事情的时候。”“我们中国人真是一个古怪的民族,对于死看得这么重要,对生却不重视(李安在《喜宴》中说的那句类似的台词“中国人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我不相信他没看过本片。当然,这两部作品的台词都有些直白生硬。)
ps.看到一位友邻说,他的曾爷爷和男主几乎不谋而合。我也联系到我的姥爷,也曾当过小学老师和校长,生活节俭甚至有些偏执,思想简单但落伍、每天念着老一套的旧事。老来无事,精力无处释放。
维度 ★(1-10) 备注
思想深度(学术文本价值) 7.6
个人感受(观众传播价值) 7.9
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8.3
叙事水平(文学价值) 8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专业价值) 7.8
25.5.28小西天
ps.石挥展映,看的第二部石挥+桑弧。
时代的杰作-《哀乐中年》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政治与新浪潮
评分:B7.5,三星半。此类纪录片不能用一般的艺术价值去衡量,至少应当在历史和政治性方面给予考量,在对观众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方面予以考量。(找不到好片了,于是接着昨天的《战争终了》看此片。)关于政治:对历史和政治背景-越战-依然所知寥 ...
生平简介:让·维果(1905-1934),享年29岁,创作生涯仅其在世的最后4年。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启发法国新浪潮的灯塔。以下简单介绍其四部作品,并先以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作为导引。我们时代的电影人:让维果(1964)评分:B-由 ...
札记
评分:B-由于让·维果逝世过早、影像资料过少,只能求诸相关人士的采访,在生平的回顾的同时插入其电影段落作为补充。(集中讲述两部叙事片)作为背景资料扩展了解有帮助,但干货不多。梅尔维尔任其副导演。其父作为政治犯死于监狱、这段早年经历对 ...
评分:B+7.8简评:越来越喜欢雷乃的风格了。文学性/艺术性、政治性/思想性,交融浓密。故事以60年代的西班牙弗朗哥独裁统治为背景,由于对时代背景不了解,开始尚有疑惑。毕竟不仅对我来说陌生,应当说政治行动、地下组织离现在的社会太遥远 ...
评分:B+7.9蔡明亮的电影序列有着微妙的连续性-于演员、风格、剧情均有体现-交错编织成孤独和情欲的奏鸣曲。(详见其他影评)《你那边几点》几乎是《广岛之恋》的现代版:短暂的邂逅和分别,从此爱上一个人-由人追随到她的一切-爱上一个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