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雅克贝克导演并不熟悉,只知道他有一部电影在豆瓣达到9.2的高分,后来戴锦华教授将其列入影史介绍的一部分,于是,我观看了这部电影。

无须质疑,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这种好看是那种商业电影带给人的观影快感,不需要带有任何电影知识的前提,五个囚犯计划挖洞逃狱,却惨遭内鬼举报,功亏一篑,令观者惋惜。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容易产生共情的题材,人们的影评热切地讨论着究竟谁是内鬼,是替死鬼绅士男,还是越狱高手修车男。一部电影能在故事层面令观众争论不休,回味无穷,已经算是成功了。

至于内鬼到底是谁,豆瓣上大家都一致认同一篇解析影评,上面列出多个证据,说明修车越狱高手才是真正的内鬼,而绅士男只不过是从一开始就被监狱长与越狱高手利用的棋子。分析得确实有依据,但我仍是不赞同的,因为片尾修车佬的眼神同其他人一般幽怨,这不是一个心机男的眼神。

全片下来,我并不认为修车佬是那种会花大量时间去跟其他狱友培养感情,以便去害他们让自己更快出狱的心机男,况且总所周知,监狱长城府极深,谁愿意跟他合作呢,谁知道事情结束后越狱男会跟其他人一样被重罚呢,这都是监狱长一句话所决定的,监狱长他确定会让唯一知道他计划的人顺利减刑吗?这不是等同于跟别人说明自己为升职加薪导演的这一出肮脏闹剧吗?

那为何越狱男在影片开头会是一个自由身,不排除他又越狱成功了,他可是越狱高手。

至于越狱过程的顺风顺水,没走半步弯路,我认为这是导演处于影片时长考虑,无法引入太多对于越狱过程无意义的情节进去,导演只想尽快进入挖洞的段落,然后进入人性的审判场,更何况,影片采用的纪实美学风格,就要占去大量的时长,多加走弯路的情节进去,就太冗长了。

为什么会有铁锯,镜子,虽然入狱物品检查很严格,但看了这么多监狱片,只要是有人在,没什么是不可能的,肖申克的老头是如此,越狱风云亦是如此,更何况是讲究人权,氛围轻松的法国监狱呢。

话说回来,我们依旧要思考《洞》为何能列入影史,单凭一个好故事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好故事小说里面大把。单凭开头的直视镜头画面肯定也是不够的,因为同时期的《筋疲力尽》和《八百击》比《洞》更先锋得多得多。说句题外话,雅克贝克拍这部电影时已经54岁了,他长期做让雷诺阿的助理,到1960年,已经不是那种新浪潮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的实验电影心态了,但作为一个电影人,他敏锐察觉到即将掀起的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威力,并在影片开头用一个演员直视镜头的画面向新浪潮看齐,无比勇敢,也无比睿智,这是我们需要致以尊重的。

《洞》无与伦比,近乎炫技般的纪实美学,让影史有了它的一席之地。大量画外音的使用,画面不是一个规定好空间大小的画框,而是一扇窗,一扇画外便是无限接近现实的现实,观众沿着声音产生对现实的遐想,与对画面的信任。

大量使用段落镜头,导演让我们看清楚每一个段落的每一个动作,并以极其流畅的剪辑点将其串联起来,观众们相信自己看到了一个完整的越狱过程,这种从心底的认同是每一个段落里面真实的细节描绘所给的,当然,这仍是一个被电影化,被处理过的时空,或者说,这是一个减去了碎屑片段的时空,每一个段落镜头看似极拙,其中却包含着高超的时空技巧。

又回归到故事本身,仅仅是依靠纪实美学的炫技,影片肯定无法获得如此的高分,导演雅克贝克显然在电影大师让雷诺阿身边,早已习得了极为精到老练的人性描写手册,于是到下半场,导演让我们在人性的善恶场自由踱步,我们看到吉奥(全片我唯一记得的名字)为了不让老母亲被警察打扰,毅然决定不越狱,只身一人面对伙伴越狱成功后,来自四面八方袭来的惩罚,或许他会被严刑拷打,被关禁闭,被加上几十年刑期,吉奥仿佛看破一切般,平静地说:我不走。于是我们知道,他的老母亲,比起自由,更为重要。这是片中难得的人性闪光点,我自然记得最深。

懦弱,立场不定的男主角显然是这么过他的一生的,他是个自我主义者,当个人利益摆在面前时,他会不假思索地抛弃其他一切。我们甚至有一瞬间被他对谨慎男的表白所欺骗,他对谨慎男说:这是我这辈子唯一觉得正确的事情,谢谢你们。这当然是你的珍贵感受,但你已经过了一辈子的唯己主义,一刹那的感受你怎么会记得住呢,不过是维持极短的自我感动罢了。我们真的得给当时软心肠的自己一个狠狠的耳光子,这种事遇得还少吗,理性点,想想他是什么人先,别总轻易相信一个你不了解的人。

试探人性,被人性的复杂教训了一顿,幸好只是发生在电影,感谢雅克贝克给我们上了人性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