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机器人之梦》以前,我以为它是一部追赶技术潮流的应景之作。毕竟今年的AI技术发展迅猛,不少专家、学者都在讨论人工智能是否会有意识的问题。

那么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应该也是非常前沿和富有科技含量——机器人都能做梦了,说明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早就突破了有意识的范畴),不再是现在普遍流行的那种按照指令和程序运行的机械装置。

并且电影的豆瓣评分高达9.0分,制作水准应该不低。再加上我不喜欢剧透,每次看电影以前都保持大脑空白,以便能更好地体验各种意外惊喜(吓)的感觉。所以光是看到片名,我对这部电影的想象力和科幻元素就充满期待。

只是这部电影在院线的排片实在太少,我家附近的电影院要么没排,要么排在晚上10点以后的场次。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周末下午有排片的影院,坐地铁去都得好几站路。

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这部电影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机器人方头方脑,是小狗通过电视购物先买了一堆零件,然后照着说明书组装而成的;小狗打电话用的还是座机,背景音乐也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曲;并且世贸双子大厦时不时就会出现在画面中,暗示故事至少发生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以前。

所以影片谈不上什么科技含量,讲述的也不是和未来人工智能发展有关的故事。它既不属于科幻片,也不属于奇幻片,就是普普通通的剧情片。机器人在影片里虽然是作为主角出现,但按照剧情编排只能处于从属地位,不过是承载小狗感情的智能工具罢了,换成变形金刚、外星人也不会有太大区别,就是片名需要改一下。

和《疯狂动物城》一样,影片里也是各种各样的动物生活在和人完全相同的镜像世界,它们的思维习惯、兴趣爱好、情绪感受都和人一样。而且影片刻意淡化动物的性别,造型设计偏简约和拟人化,虽然在视觉效果上不是很出彩,但却有助于增加角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影片还在“借假修真”上下了不少功夫,借机器人躺在沙滩上做的白日梦,来间接、含蓄地表达它与小狗之间真挚细腻的情感——你既可以理解为爱情,也可以理解为友情或者亲情。反正电影里除了音乐和歌曲,一句台词也没有,随便你怎么意会都行。

其实在看电影以前,我是怎么也没有想到这部以机器人为主要角色的电影会如此简单纯粹,连台词都省得一干二净,仅靠表情和肢体语言就能让剧情通俗易懂,还能引起观众共鸣——坐在我旁边的美女一直在低声啜泣,不停用纸巾擦眼泪。

影片在“借花献佛”上更是不遗余力,有些场景直接模仿了经典电影中的桥段。比如小狗和机器人并肩坐在大桥下面,是模仿《曼哈顿》中的镜头。又比如小狗和机器人在沙滩上玩耍时,机器人突然跳进海里,小狗一脸懵逼的表情就是模仿《大白鲨》中的镜头。再比如万圣节晚上,小狗在家里淋浴是模仿《惊魂记》中的镜头。

最让我意外的是小狗去唐人街买风筝,那家风筝店里的背景音乐居然是《康定情歌》,还唱得挺有味道。不知道这个桥段是不是专为打开中国市场创作的,也许在其他国家上映时会作相应的调整,毕竟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会有过敏反应。

当然,影片中的“彩蛋”远远不止这些,小狗家里的摆件、万圣节造型、街头涂鸦以及电视节目等等都是别有用心的安排。就我的观影体验而言,层出不穷的“彩蛋”为这部没有台词的电影着实增色不少 。

这真是美丽的误会。我本来想追逐热点,满足一下好奇心,从这部“科幻”电影里收获灵感和创意,结果从头到尾都沉浸在或喜悦、或伤感的情绪里。影片不管是剧情编排、场景布置,还是背景音乐、造型设计,都在唤起我对过去的回忆——那些听过的老歌,那些看过的老片,那些共同渡过快乐时光的老友……

相比宫奇峻那部名不符实、纯属自嗨的影片《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部电影才是踏踏实实走的群众路线,提供了非常正面的情绪价值,难怪豆瓣评分那么高。好电影总是不缺肯定和欣赏它的人。

影片虽然没有满足我的预期,但却带给我不少感动和温暖。我时不时地会在脑海里回忆小狗和机器人在一起游戏、跳舞的场景。那首主题曲《September》已经听了不知道有多少遍了。

在这个越来越卷、越来越功利的时代,我们需要保护好自己的心力,为好书、好电影留出更多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