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抵达真相,黑泽清全片最重要的选择也许就是让步:让作为编剧的滨口龙介充分将其文本理念渗入电影。由此我们得到的效果是一个时时刻刻充满着一种躁郁般的危机的电影,这种危机是基于人物视线的含混性,并由此把影像载体自身的作为一种多个规定性混杂的组合,来创造所谓的虚实。但这次,这种方法论处理的是实证历史,也是直接面向实证历史情境拍摄,这无疑多了一重负担,一对夫妻在战争中将严肃的情报工作游戏化,然后又被军队抓捕打击——这一危机导向的是一个建构在电影外部的伦理怀疑,他的确构成了所谓的戏剧张力:可是有必要吗?这个意义上对于一种面向历史的责任主体,滨口龙介创造的情感伦理危机在此处显得无比刻奇,那些元电影的指涉在这里反复的沦为一个创作者的小聪明式标榜。但最终,一切错误要归于黑泽清,他从头到尾没有真正把握到滨口龙介的文本内在营造的危机导向何处,他甚至在这个意义上放弃了与剧本本身的对话(最佳导演的奖项由此是彻头彻尾的讽刺)
在其脱离世纪之交的那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
...
那么关于那个历史主题,即日军在华实验这一内容,他也从未伴随电影转变,他仅仅是在绵密的游戏环节和突兀的戏剧时刻中彻底被掩盖;即使是未被掩盖的前半部分也不存在一个电影的真相:随着电影的流动不断转变而不断的成其自身,而不是永远被静止的统合在一个困难和大义的教条中。黑泽清这次对物件毫不在意:一盘棋局,一碟录像带或两本笔记本,完全都不是它们自身,全是一个东西,像一个毫无清晰性可言的虚焦点。
包括之前看到...
两种理念间的含混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导言:1920年,教宗本笃十五世追封贞德为圣人,将这个15世纪的女性立为宗教话语的神圣者,尽管此前贞德就已经在各种意义上被圣化,被把握为法国的重要文化符号。事实上,法国自身的民族意识正是以圣女贞德的历史事件作为某种开端性节点,把握法 ...
一些矛盾
一度觉得非常可惜但又因局限而不得不如此,场面调度的执行显得是有些矛盾 或者不够精准与具体的,这使得棒球运动本身的线条没法被看见;感觉真的是整体创作观的问题,omnes小组是一群使徒一样的创作者,他们要拍摄的内容本身就是光线和运动这些 ...
当面对这样一种与运动关联着的拍摄:斗牛士做出挑衅的动作,以艳丽的古典色彩的服装招摇过市,又在牛冲撞过来的那一瞬做出恰到好处的闪避动作——不论是纯粹表演性的,还是体育博弈式的,我们都不得不说,动作,或者说一些姿态,在这里以某种方式构成 ...
(超字数,以及一些啰嗦)
挺可惜,前半段黑白电影摄影的物质性处理的很好,在第一次逐渐背出圣经的段落,我几乎可以欢呼,林奇在《双峰回归》当中的情节剧与悲苦剧间的辩证法在此确立。但随后大片的段落是让情节剧统摄了情感,走向冗长。不过一方面,谁能再否认林奇的古典主义 ...
流体建构的《自然辩证法》
一些类“屎尿屁”式的流俗性建构,他们不仅仅是包袱式的段子和融梗,同时也在前三分之二的戏剧里渗透进了特效的流体建模中,这种流体是低俗的生理器官反应,但又同时是湖水水流和深海,以及敖丙与其技能为前半段主要的特效展示;流体的流动,走向固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