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唐朝诡事录》第二部西行篇,觉得这片子真不错,完美围绕一个“诡”字,案子各个都长在智商点上,反转再反转,让人很难猜出凶手,过瘾!有人说这剧是剧红人不红,多少有点,怪只怪剧情太精彩了,故事大过了人设。

...

主角们形象鲜明,本季中卢凌风成长尤为明显,再也不是第一季中那个鲁莽直男了,真正的文武双全,抢了苏无名不少风头。

...

本剧配角各个精彩,男帅女美,前有正义的姜山人,狡猾的令狐朔,后有颓废疯狂的阿靡,娇俏可人的摩家店女店主、有情有义的春条、惹人怜爱的清溪……养眼,养眼。

...
...
...
...
...
...

本剧出现的案件不但探究了人性的善恶,更是呈现出很多正向的社会意义。比如《仵作之死》中关于国宝的介绍,为仵作这个当时低贱的职业正名,《风雪摩家店》中讲到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开掘问题,《上仙坊的来信》中讲到的女性如何自我保护,《供养人》中对于敦煌文化风物的宣传介绍、破除花甲葬这种陋习等等,虽是古装剧的外衣,但其倡导的理念对今天的社会生活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

接下来重点说说第二部中涉及到的古代文化知识。

怪兽。

1、游光(《降魔变》篇)。本剧中游光是一种颜料的名字。但其实它是一种灵兽,本应住在昆仑界,只有修成正果的神魔仙才可驾驭。传说它只在夜晚出现,有八个头颅,身体漂浮半空,头上显示微弱的火光,也叫野童。游光出现,意味着要闹瘟疫。

...

2、木朴(《降魔变》篇)。古神话中的凶兽,蛇头龟尾,四爪,树栖,遇火易激发凶性。它通常象征危险、禁忌。

3、弗述(《风雪摩家店》篇)。为地下三大凶兽(罔象、伯奇、弗述)之一,似猪非猪,似羊非羊,爱吃死人的脑髓,喜爱松柏树。

4、破蛰(《千重渡》篇)。水中怪兽破蛰,鲨头,蝎尾,蟹爪,章鱼触角,蝙蝠翅膀,被称为“五不像”。

...
地名。

1、乐游原(《降魔变》篇)。长安城南的一块地方,自汉代起为皇家游乐场所,唐代成为文人聚集地,可俯瞰长安城,象征着至尊之位,剧中公主层多次登临。李商隐曾有诗《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唐云鼎县(《云鼎醉》篇)。今甘肃省武威市,是唐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

3、沙洲(《供养人》篇)。古代的行政区划,十六国前凉设置沙洲,治所在今敦煌,辖敦煌、晋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护、戍己校尉、玉门大护军三营,后西秦、北凉设沙洲,还有南朝册封吐谷浑、阴平国也有沙洲名号。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改瓜州为西沙洲,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改西沙洲为沙洲,治所在敦煌县。安史之乱后,沙洲归吐蕃。唐宣宗后,归义军收复。

职位/职业。

1、县令和县尉(《云鼎醉》、《风雪摩家店》篇)。县令即县长,县尉主要辅佐县令,归县令管,负责治安、捕盗等。

...

2、市壁师(《云鼎醉》篇)。隋唐时期的市场管理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市场管理局,记载于《唐会要》、《唐户籍簿丛辑》等。

3、耆长(《云鼎醉》篇)。类似于捕头,最早出现于五代后周时期,由显德五年诏令设置,以百户为一团,每团选三大户轮流担任耆长。唐早于后周,因此唐朝不该有此官职才对。

...

5、都料(《供养人》篇)。汉唐时期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房屋建成后要在房梁上记下他的名字(见柳宗元《榫人传》)。

6、牙人(《供养人》篇)。古代官府认证的专业中介人,作为买卖双方的中间担保人,负责议价撮合并收取佣金,最早源自西周,唐宋时期渐成规模。此篇中多宝的志向明明是成为一名导游,为何说是牙人?

7、供养人(《供养人》篇)。也叫窟主、功德主,是出资建造佛窟的人。剧中提到的敦煌洞窟,很大部分都是家族窟,这类洞窟都会有供养人。

8、美身师(《云鼎醉》篇)。顾名思义,即纹身师。其实古代并没有剧中那种纹身师,古代的纹身主要用作刑罚执行,犯人、军队统一标识,民间工匠(市井无赖等)才会用到,常采用刀刻加墨染的方式,多为负面意义。

...

2、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镜(《仵作之死》篇)。这是西安出土的唐代平脱镜中最为精美且保存最为完好的一面。镜子采用了典型的金银平脱技艺制作。其形状为圆形,镜背中央设有一个圆钮,周围以金丝制成的同心结装饰,并配以素色边缘。圆钮外侧围绕着一圈银质花叶图案,而镜背的主要图案则是四只鸾鸟衔着绶带逆时针飞翔,这些图案由精细刻镂的金片粘贴而成。鸾鸟头部高扬,翅膀展开,仿佛正在优雅地翩翩起舞。金与银的饰片在黑色素胎的衬托下更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

4、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仵作之死》篇)。香囊是用来燃烧固体香料的,外壳由银制成,呈圆球形,整体镂空设计。它以中部的一条水平线为分界线,被均匀分割成两个半球形。上下两个半球之间,一侧通过钩链连接,另一侧则通过活轴相连。在下部的球体内还设有两层由银制的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械结构。有诗曰:“顺俗唯团转,居中莫动摇”。

...
生活用品。

1、明器(《仵作之死》篇)。专门制作的陪葬品,无使用价值。

2、生器(《仵作之死》篇)。死者生前用过的物品,死后用作陪葬。

3、乌膏(《降魔变》篇)。古代女人涂唇用的化妆品。白居易有诗云:“乌膏注膏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

5、面衣(《上仙坊的来信》篇)。妇女的头巾,自周朝已有此风俗。《礼记.内则》规定:男女之间不相授受,不能用同一口水井,同用一床寝席,同用一件衣衾。如外出,须障蔽其面。汉承周制,也用面衣,赵飞燕立后时其妹送其“金华紫罗面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面衣,常用轻薄罗谷制成,多采用黑色,晋人《搜神记》中记载有年轻女子“皂谷幪首”的情况。

...
药材。

1、九大奇珠(《风雪摩家店》篇)。按费鸡师所言,九大奇珠包括记事珠、避尘珠、上清珠、清泥珠、聚宝珠、消眚珠、蛇珠、媚珠、醒酒珠。此物为杜撰。

...

3、红脖子(《供养人》篇)。属于草乌头的一种,普通的草乌头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麻醉止痛等功效,红颈乌头则有剧烈的毒性,民间常用来制造毒箭。

美酒佳肴。

1、饽饦(《千重渡》篇)。是一种中国传统水煮面食,别名“面片汤”,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制作方法在《齐民要术》中有详细记载。馎饦是唐朝人的日常主食之一,与樱桃毕罗、胡饼等都是唐代饮食文化的代表。

...

3、酥山(《供养人》篇)。是一种古代的冰激凌甜品,起源于唐朝,主要用奶油、黄油和冰块制成,制作工艺是将酥加热融化后淋在冰上,形成山峦的造型,然后冷冻,是贵族和宫廷中的消暑佳品。

...

5、沙洲特产:除了上述几种,小多宝还介绍过很多沙洲的美食,比如李广杏、䬣饼、鏾枝、冷让、油糕、马芹子馍,还有费鸡师介绍的马奶酿制的云鼎红葡萄酒等等,请身处大西北的朋友们多来科普科普现实中是否还真的存在。

...

2、鸠摩罗什(《风雪摩家店》篇)。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后秦高僧,中国汉传佛经四大翻译家之一。经典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句即是出自鸠摩罗什。鸠摩罗什舌舍利是仅次于释迦摩尼舍利的宝物,推测并非真实存在。

...

4、张华《博物志》(《千重渡》篇)。剧中郁弟吟诵,意图重返天庭,全文为:“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

...

7、太阴会(《通天犀》篇)。剧中段轨原型为隋末唐初的西凉王李轨,其最终被李唐政权平定。

...

以上整理,如有错漏,欢迎指正。如文字对您稍有裨益,请不吝赐赞。